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这位卫辉籍南阳市长为什么如此受到百姓爱戴!
发布时间:2019-7-17 16:40:46

  【导读】杜诗,河南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东汉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南阳百姓称之为“杜母”。

 

不是诗人的杜诗

 

  古城卫辉人杰地灵,星光灿烂。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杜诗就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而且一走就走进了巍巍的历史,让无数颗虔敬的心有了膜拜的方向。

      说出来不怕您低看,小时候我曾一直认定杜诗他就是个写诗的,就跟杜甫、杜牧差不多。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脑袋让驴踢了:杜诗并不是诗人,而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还兼发明家,曾被誉为“杜母”,他始终在用自己高尚而又纯粹的生命书写着另外一种诗。

      杜诗同志的出生年月已无可考证,只知道他病逝于东汉光武十四年(公元38年),字公君,西汉时期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人。杜诗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参加工作后进步很快;曾在郡中担任功曹(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除掌管人事以外,还兼管记录功劳薄。由于他为官清正,能够秉公荐贤,且大公无私,敢讲真话,同僚们都称他为“公平秤”。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杜诗升任侍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县纪委书记),在殿前专管政风政纪。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个叫萧广的将军,放纵自己的士兵经常扰民,百姓反响强烈,杜诗多次找其谈话并提出警告,可萧广仗着功高,置若罔闻,杜诗果断用计将其诱出,对他实施了双规,最终为老百姓除掉了这一祸害。消息传到光武帝耳朵里,龙颜大悦,他觉得此人是个弄家儿,遂亲赐以画戟,命他领兵到河东去讨伐叛贼杨异。杜诗领兵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县南),先遣队来报,说杨异已弃河东,正欲渡黄河北逃。他当即派出一支奇兵以急行军速度插过去,焚烧其船,断其退路,然后挥师全线出击,杀死了杨异。因平叛有功,被提升为成臬(今荥阳县西南)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职),视事三年,后又陆续担任沛郡都尉,汝南都尉等职。都尉是郡守的助手,除处理政务以外,还兼管全郡的军事。这期间,由于杜诗办事干练,责任心强,治理有方,所以很受光武帝刘秀的赏识。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南阳乃一大郡,又是当年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时起义的地方,功臣名将很多,刘秀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大多是出自南阳的豪门富户。这些人手眼通天,背景复杂,根本不把地方官吏放在眼里,因此一般人都不愿也不敢到南阳做官。杜诗偏不信这个邪,他是顶风前往,冒雨赴任。在他看来,民为国之本,当官就要敢为民作主,敢扶正祛邪,大不了这顶乌纱帽不戴就是了,多大个事儿?到任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遏制地方豪强势力,对于那些贪脏枉法、横行乡里的劣绅污吏以及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流氓、地痞无赖实行严厉打击,以“诛暴立威”,为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那时候,很多土地被当官的霸占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杜诗决定对全郡的土地和人口做一次普查,让多占土地的人把土地退出来。他下令:不管是谁,不论官大小,一律都要查。这一查不要紧,还真查到了当朝大臣欧阳歙头上。这欧阳歙原来曾是郡里的大官,利用职务之便占了很多田,贪污了许多钱,杜诗听了这个报告,非常生气,立即吩咐手下将其先关起来再说,无论欧阳歙的学生和好友包括其他大臣怎么求情,杜诗始终不动摇,硬是将其办成了“铁案”,很快刹住了那里的不正之风。

 



(修复后的南阳府署) 


    杜诗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推行吏治改革。不搞论资排辈和约定俗成那一套,不管皇亲国戚,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是品行端正,只要能不畏权贵,只要肯为国家效力,一律大胆使用。以政绩为标准,以成败论英雄,有“特殊作为”和突出贡献者他还尽力向皇上推荐。据《后汉书•杜诗传》载:“诗雅好荐贤,数进知名人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荣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进步的措施。

      南阳地处平原,有白河与潦河自西北而纵贯其境百余里,两岸土地肥沃,一望无际,河水依冈环注,随地可渠。但水流迅急,且多沙易淤,故境内陂堰虽多,其实难久而易废。加之这一带长年饱受战乱袭扰,原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大部分已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这就是杜诗要干的第三件事了:“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他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发动民工修治陂池,组织百姓广拓土田,并对前任太守召信臣所筑的陂、堰、沟、渠、池等加以开通和改造,使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多至三万顷”,“民得利,畜积有盈余。”放眼望去,田间陂泽棋布,地头沟渠纵横,垄埂首尾相接,无论水田、旱田均不受旱涝影响。为了防止百姓争水滋事,他还订下“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边,”并对那些不事田作的游手好闲者,“辄斥罚之”。此外,他还积极倡导俭约,禁止婚丧嫁娶铺张浪费,自己又事事以身作则,“躬劝农耕,出入阡陌”,甚至吃住都在“离乡亭”内,“稀有安居时。”这样,他在南阳数年,“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使南阳成了一个“郡内比室殷足”,十分富饶的好地方,享有“小天府”之美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在《南都赋》中描写其家乡南阳由于召、杜兴修水利之功而出现的农业繁荣景象时说:“沟浍脉连,堤埂相接,冬稻夏麦,随时代熟。”南阳百姓深蒙其福,常常把杜诗和召信臣相提并论,将这两位父母官并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并立祠纪念。

      应该说,杜诗干的那些事都干到了点子上,他也因此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拥戴。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官吏中,“为民兴利”者尽管不乏其人,但把“务在富之”作为治理目标,大力推行富民政策,并做出如此突出成效的,却并不多见。

      然而,杜诗成为“杜母”之后,依然十分谦逊,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处处保持低调。他不至一次对人说:“份内之事,谈何功劳?盛名之下,诚惶诚恐,只怕有负圣望矣。”据史书记载,他曾两次向皇帝上疏道:“诗实不才,愿退大郡,受小职。”但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怎么会舍得让他离任南阳呢?一直没有接受他的请求。作为南阳的父母官,杜诗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但却没为自己置备一点家产。他临终的时候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杜诗乃一封建官吏,能有这样的品行及操守,实属难得。

      但杜诗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而富有的,威力强大的水力鼓风机(又叫水排)便是杜诗发明的。据《后汉书•杜诗传》记载:“诗造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制造,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写到这里我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来一段插曲了,说说中原的科技文化。大家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大地上孕育而成的。人类第一批炸药的试验场就在宋金交战的中原大地,那个时候,咱中国人就已经能够用弩炮来发射“炸药”了。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中原尤甚,且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创造的实用性,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中原。“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泽斑斓,“汝瓷”古朴典雅,不仅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在唐朝达到高峰的,那么中国的科学技术则是在宋代最成熟。寻找中国科技史的轨迹,往往会发现各项发明创造的主焦点都在宋代。科技的发达自然会助推经济的繁荣,当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已经是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时候,欧洲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充其量也超不过十万人。难怪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到了中国,竟会乐而忘返。

      其实,远在宋代以前,中国科学技术的文明之光就已经构建了“雄汉盛唐”的万千气象。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他发明的“地动仪”和他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宇宙理论”无疑要先进的多。再就是东汉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少说也要早上个1000余年,这就是咱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本领。 

 



(杜诗主持研究发明的冶铁鼓风工具——水排)



      在此之前,我国冶铁用的鼓风工具叫做橐。它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大皮橐,类似现在的“皮老虎”。人们手拿橐的把手,使它一张一合,把风鼓入炉中,把炭火吹旺,使金属溶化。开始是一人一橐,通过一个进风管鼓风,后来又发明了多管鼓风方法,把许多橐排起来,通过几个进风管,一起向炉里鼓风。这种多管鼓风工具就称为“排橐”或简称为“排”。利用这种橐来鼓风,它的优点是可以增大进风量,加强燃烧火力,提高冶炉温度,使金属加速溶化,这显然要比单橐鼓风的方法进步得多。但它也有缺点,最致命的就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这对进一步发展冶铸事业是一个严重障碍。为提高冶铁技术,尽快制造出更多的农具,以满足生产之需,杜诗就召集冶铁工匠们一道研究,反复试验,不停地设计,不断地攻关,终于制造出了先进的水排。 

      ——这是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天。

      在南阳郡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道旁,一家冶铁工场的人们正围着一部新型的水力鼓风机,在期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随着杜太守一声号令,鼓风机的叶片开始缓缓落入水中,当水流一下子冲击到鼓风机的主轮叶片时,轮子飞快地转动起来,把风准确地吹入冶铁炉里。起初是炉火通红,紧接着热浪滚滚,烈烟熊熊,一袋烟的功夫,一炉红彤彤的铁就炼出来了。顿时,人群里响起一片欢呼。 

      “中!用河水鼓风炼铁,既省劲又方便,真中!”说这话的是个年轻人。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接上了话茬:“可不是嘛。传说春秋末年,吴国有一个叫干将的人,在铸造‘干将’‘莫邪’两把宝剑的时候,是用炭鼓风,光装炭就动用童男童女三百人。后来虽然改用牲畜代替人力鼓风,就那,炼一炉铁,少说也需要上百匹马来拉鼓风机哩。”

      “这水力鼓风机出自哪位高人?” 

      “杜母!杜母!”

      此时,人们崇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向一位被誉为“杜母”的人望去,只见杜诗正悄悄挤出人群准备离开。人们知道,杜大人一定又在琢磨下一个事儿了。

      据元朝王祯所著之《农书》记载,杜诗制作的水排,分主轮式和卧轮式两种。主轮式水排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水流落差小,适用于小型冶铁作坊。卧轮式水排结构复杂,水流落差大,适合于较大规模的冶铁工场。水排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功效,而且对于后来的机械设计制造和水能利用也无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划时代的意义。例如,其后的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用水力能转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翻车及“水转百戏”;晋朝杜预发明的用水流作动力的粮食加工机械——连机碓和水转连磨,这比欧洲的水磨要早出现十二个世纪。完全可以这么说,以上这些水力机械的发明,都和水排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如历史文献所记,我国世代相传的所谓“水冶”,实际上指的就是使用“水排”冶铁的能力。这种水排,后经人们的改进,还逐步演变成了农副业加工和水利发电用的主要动力机械。

      水排,作为一种完整的水力机械出现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是人类敬畏自然利用自然并与大自然形成合力的一项伟大创造,它不仅在我国科技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领先地位。据考证,水排在中国的应用比欧洲类似的机械装置要早1200多年。就连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也称赞说:中国的水排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是咱卫辉人杜诗,他用自己高尚的生命,在书写着另外一种诗,一种真正的人间好诗。

 

来源:卫辉市广电中心

作者|王建德 
    编辑|王世国 
    审核|王聚祥 
    签发|张文怀

 

中共卫辉市委统战部  任新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