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综合信息
改革先锋吴金印领奖归来谈体会
发布时间:2019-1-7 17:07:11

改革创新求发展
敢于担当争一流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吴金印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为全国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一名代表,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十几天来,大家打电话、发短信,以各种形式对我表示祝贺、表示关心,让我深受感动,也深感不安。我深深知道,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是我吴金印个人,但是我代表的是全国无数基层党员干部,代表的是咱们长期默默奉献的新乡先进群体,代表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对我的期望和厚爱,我是替大家上台领奖,代表大家接受荣誉。我今年已经76岁,但不管今后的路还有多远,还有多长,我一天都不能懈怠,干一天就拼一天,干一晌就拼一晌,一定担当好使命,一定不辜负期望。

    今天,新乡市委举行这个报告会,我感觉愧不敢当。我始终认为,我不过是个常人,从来没有特异功能,从来没有太大本领,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们关心关爱的结果,都是我的同事们和我并肩战斗、无私支持的结果,都是群众支持我、和我一起干的结果,都是改革开放给的机会,都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借这个机会,我向长期关心唐庄、关心我的各位领导,向我那些默默付出的同事,向给了我动力、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办法、给了我温暖的群众表示最真诚的感谢!下面,我以增强改革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宗旨意识为主要内容,汇报一下我在40年来改革开放里的一些体会。 

      一、改革创新,谋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天比一天深刻地感到:必须把抓好改革开放作为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重要的工作法宝,搞改革有出路,真改革有活路,不改革是死路。只要增强改革的定力,强化改革的韧劲,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难题再难总能破,问题再多总有解,就能抢关夺碍、行稳致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80年代初,汲县(今卫辉市)县委调我担任县五四农场书记、场长。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在农村大见成效,但五四农场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几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现状:“五四农场,常被人抢;电线被割,电话不响;干部职工忙告状,生产经营顾不上。”坐在办公室里谈改革,肯定是越谈越乱,越谈问题越多,越谈矛盾越大,只有用改革的思维把脉问诊,用创新的理念找准办法,用实干的精神凝聚人心,才能破解发展的难题。

 

 

  五四农场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农场1300多亩地,光靠种地很难富起来,必须借改革机遇,创新种植模式,大力引进农业科技。 “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关键还是人的思想问题,必须借改革机遇,创新管理体制,打破旧的国营农场工资模式。我到五四农场以后,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将全场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上来,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打破了过去分配上你八十我一百的概念,收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我们把农场的1300多亩土地分成10份,实行“127”计划:100多亩种蔬菜,200多亩种西瓜,剩下900多亩种粮食。我们到外地学习,请外地师傅指导,建起汲县第一个日光温室大棚,对职工实行承包,两个职工承包一个大棚,50多个大棚种的都是反季节蔬菜,黄瓜北面卖到淇县、滑县,南面卖到新乡,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一万六七千块钱。汲县人均工资一个月才几十块钱,你把大棚干好了就多得工资,多得几倍都可以。我们聘请开封的技术人员传授技术,种植“汴梁一号”西瓜新品种,方法是拱棚加薄膜,拱棚上盖着草苫,一过了年就种上,可提前一个半月在收麦前上市,每斤七八毛钱,还哄抢,每亩地可收入七八千元。种粮食,我们提出“三个一百”:每亩地上100斤饼肥、100斤磷肥、100斤化肥,上足底肥,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年年大丰收。在种植品种上,我们到新乡种子公司引进新品种小麦混系,收获后卖小麦原种,一斤能顶两斤的价钱,实现了“一变二”,收入比种普通小麦翻一番。大家都很认真,不知不觉劲都集中到创新上、集中到科技上。

 

 

  地还是原来那么多地,人还是原来那么多人,但前后对比效果大不一样。原来职工一年工资1000多元,改革后每年收入上万元,收入大幅度增长,工资都高过去几倍。五四农场一年就打了个翻身仗,三年多时间,农场不但还清了外债,还盈利了200多万元,场里购买了汽车、大型农业机械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临时工都转了正……农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说:共产党好,政府好,改革开放好。从此,一个个比着干,学习科技、掌握科技、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6年9月,上级调我到李源屯乡任党委书记。工作思路怎样谋划?还是从改革上找出路!

 

 

      首先是抓班子、带队伍,使班子成员的心思凝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二是根据全乡“一平两面坡”的地势,制定出“北抓粮,南抓稻,中间抓好‘麦棉套’,塑料大棚最重要”的发展思路。李源屯有个特点,就是南北两面是坡,中间是平原。北坡下面是滞水区,一下大雨白茫茫都是水,一旱白茫茫都是盐碱,“旱天刮地皮儿,涝田捞小鱼儿”。尽管历史上挖过渠,治理过,但时间久了,渠淤塞了,发挥不了作用。我们首先是清淤, 把排水渠搞好,然后是平整土地、打井,整理出上万亩土地,抓粮食,我们叫“北抓粮”。中间是平原,我们抓麦棉套,抓塑料大棚。南边是黄河故道,有高低不平的沙丘,还有水汪汪的沼泽地,遍地是长满了蒲苇的芦苇荡,去延津串亲戚来回都得趟水。我们东西南北冲开路,栽上电线杆,打井,造地,改良土地种水稻,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三是对乡里的乡办企业进行改革,实行“一厂一策”:换上懂技术的内行当厂长,让内行人办内行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打破“大锅饭”,体现多劳多得,厂里对车间、车间对班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一年时间,企业迅速扭亏为盈,生产形势好转,呈现出产销两旺、效益倍增的喜人局面。

      二、践行宗旨,引领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天比一天深刻地体会到:党中央决定搞改革开放,是践行党的宗旨的体现;我们搞改革开放,是为了发展,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要走好改革发展之路,需要扎实的党建工作来统领。

      1987年11月,上级派我到唐庄乡担任党委书记。在乡领导班子会议上,我组织大家重点讨论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引导大家思索:我们吃的粮食是谁给的,穿的衣服是谁给的,拿的工资是谁给的。大家得出结论:是党和政府给的,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给的。我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牛为耕田,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个鸡、牛都不如!大家可能觉得我说得不好听,话糙理不糙。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这段话后来被称为唐庄的“干部经”。意思很明确:只有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才能全心全意为民办事。这也是树好“三观”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唐庄镇党委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宗旨意识和“三问教育”,要求班子成员和镇机关干部,做到“四同”,即: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的是村支部。”如果把乡镇党委看作一把火炬,村支部就是一盏灯,众多党员是一颗颗红星。我们坚持抓好村支部建设,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全镇经济发展高质量。

      2016年3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同志到唐庄镇调研时指出:你们能发展到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有了好的带头人。党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自己建设美好家园,过上了幸福生活。

      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与改革中的政策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天比一天深刻地觉悟到: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发展机遇,改革的进程中潜藏着最多的发展可能,但机遇和可能都属于有心人,不找机遇是蠢人,错过机遇是罪人,抓住机遇是功臣。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强化机遇意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和本领,抓住机遇的窗口,用足用好机遇来推动本地的发展。

      原来的唐庄镇,各村房屋有高有低,院落有大有小,道路曲里拐弯、高低不平,“空心村”普遍严重。上世纪90年代,我们广泛征求各村干部、党员、群众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进行村镇规划,建设新农村。我们聘请省建设厅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唐庄镇一个村一个村地规划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当时,恰逢国家开始对农村电网实行改造,小村投资几十万元,中等村投资近百万,大村投资100多万。我们感到,国家这项政策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对加快推进唐庄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坚决抓住。于是,就迅速召开镇村干部大会,向大家灌输机遇意识,讲明政策,积极引导,鼓舞各村大刀阔斧行动起来。由于事先有了群众普遍拥护的规划蓝图,电杆线路随规划道路架设,有的线杆需要栽在老百姓的院子里,但村干部和群众都积极踊跃大力配合。前期我们选了5个村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镇全面铺开。最终,利用国家电网改造的几千万资金,把全镇的电网进行了彻底改造,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质量,更为唐庄之后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农网改造中,各村冲开了一个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格,为全镇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打好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一次抓住机遇,即便专门拿出资金,也不一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各村的道路网格都打通。

      2009年,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唐庄镇8个村庄十几华里,项目施工占用我镇大量土地。唐庄镇本来就人多地少,怎样“把劣势变成优势,把短板变成增长点”?我们通过工程指挥部了解到,该工程在唐庄镇境内需挖出400多万立方米土,挖出这么多的土,南水北调工程用不完,又会占用施工场地。我们意识到,可以在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寻找机遇,就把南水北调工程剥离出的表层土运到我镇十里沟、金门沟、老虎冲、西山等处,在荒山沟造地、青石板上造地。最终,南水北调工程占用我镇耕地1420亩,我镇的土地不仅没有减少,还新增土地几千亩。同时,还积极协调南水北调有关部门,在我镇范围内加宽修建了三座23米宽、一座27米宽共四座过河桥,解决了唐庄镇今后长远发展的道路“卡脖”问题。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办成为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四、实干担当,争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一天比一天深刻地明白:改革是一场硬仗,是一场艰难的自我革命,是真扎真打、实扎实打,必须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扎硬寨、打死仗、下真功,只有这样才能打好改革的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斗,就像我们打山洞,一锤一钎地打下去,总能打通,总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唐庄镇境内有山区、丘陵、平原,8个山区村,11个丘陵村。这些村吃水难,得到外面去拉;吃粮难,靠天收,还得吃统销粮。面对复杂地形、复杂情况,如何在改革大潮中闯出一条新路,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是我调到唐庄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走访,汲取了群众的智慧,摸清了造成群众困难的根源,我们根据唐庄的实际,理出了尽快让群众摆脱贫困的对策,并制定了蓝图: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从传统小农经济中走出来。我们因地制宜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唐庄北面是丘陵,种粮食根扎得浅,一旱就减产,旱得重点儿就绝收。我们走旱作农业的道路,栽上果树,根扎得深,种树没旱死过,年年丰收,10年时间发展到16500亩。种一亩粮食,收入1000块钱,种一亩果树收入七八千块钱。像石屏村,一到春暖花开,远的近的都来看花,办观光农业;一到秋天,果实累累,南来北往的车辆都来拉水果,人的面貌、心态都变了,家家住上了两三层的楼房,每家都买上了轿车。唐庄西部是山区,我们就抓石头,建石砟厂,用来扶贫,很快形成了规模,夜里一片灯光,白天车水马龙,挣回来的都是一沓沓的票子,群众挣钱了,收入提高了。东抓菜,就是发展了一万多亩大棚蔬菜。因为符合群众愿望又切合唐庄镇的实际,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到上世纪90代末,唐庄迈出成效显著的“第一步”,实现了温饱的目标。

      如何制订第二步发展规划,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恰在这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安排秘书跟我联系,让我去广东参观学习,说对我们解放思想、加快唐庄镇发展会有很大好处。李长春同志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曾两次轻车简从到唐庄搞调研,对唐庄有深厚的感情。1999年4月,我和时任卫辉市委书记王平双同志、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邵国金同志一起去了广东省,利用9天时间走了9个地市,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乡村企业集聚发展、市场建设管理到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

      在学习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东莞市的虎门镇年工业总产值达上百亿元,财政收入6亿多元,这让我们震撼很大,咱们一个县、两个县的收入还不如人家一个镇多;番禺市石桥镇削平一个山头建设新农村,节省了大量农田,特别是他们把各个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做法,让我们很受启发,我们和石桥镇结成了友好乡镇。我们想,华西的吴仁宝抓工业富了,刘庄的史来贺老书记抓工业富了,广东的这些地方抓工业富了,我们要想富,也得办好工业。李长春书记告诉我,你那里是山区,条件差,回去之后不要急,要搞个规划。

      借鉴广东的先进经验,我们邀请河南省建设厅城乡规划设计院,以及工业、农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还请群众代表参加,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既科学又符合唐庄实际的“五化”蓝图:唐庄发展工业化,即建立高新民营经济园区,实现工业强镇;农村建设城市化,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让农民住进别墅里,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农业生产科技化,即让农民学科技、掌握科技,靠科技致富;农业经营市场化,即站在自己的黄土地上两眼紧盯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市场上啥贵咱种啥;基层政权规范化,按《党章》要求选举村支部,按《村委会组织法》要求依照程序民主选举村委会。我们的民营经济园区,先报到卫辉市,再报到新乡市,是整个新乡市第一个民营经济园区。每个村的规划,也都经过镇里批准,最后报到卫辉备案。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整个规划。

      又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发展,唐庄镇基本实现了“五化”发展目标:建成了高标准产业园区,先后引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上市企业等30多家,形成了粮食深加工、精细包装、绿色建材3条产业链。2012年,全镇年产值达到53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87年的37万元,激增到1.2亿元。全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村实现了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住进了别墅,过上了富裕生活。

      2011年,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交给了正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河南省。我认识到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正好借机酝酿“第三步”规划蓝图,寻求新的突破。我们邀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设计规划,制定出切合唐庄实际的“三化”协调发展蓝图,本着“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植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小城镇为基础发展产业经济,承载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达到产业、城镇、人之间充满活力、能够持续发展,同时还消除了堵车、积水、噪音、污染等许多大城市的弊病,全面体现唐庄镇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此,唐庄镇围绕“三化”协调发展这个新的发展目标,迈出了加快发展的“第三步”,开始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唐庄镇实施“三化”协调发展的做法,被不少媒体誉为“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耕地、粮食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也为唐庄镇带来了巨大变化。2017年,唐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多元,工业年产值增长到80多亿元,镇集体经济资产达到70多亿元,而且没有任何贷款和外债,为唐庄镇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庄镇也一样,坚持改革创新谋发展,实现了“三大步”跨越:第一步解决了温饱,第二步解决了致富,第三步搞“三化”协调发展。唐庄镇由过去在卫辉乡镇排名倒数后几名,如今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国家级经济发达镇、国家级特色小镇等称号。可以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就没有唐庄镇快速发展的今天!

      30多年前,唐庄镇的产业结构是123型,年产值一产农业为一千多万元,二产工业为一百多万元,三产服务业只有几家饭店,营业额几万元。经过30多年坚持走改革创新发展道路,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213型,如今,唐庄一产近5亿元,二产90个亿,三产4个多亿。今后我们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乡镇干部培训学院发展研学旅行、红色旅游,以及发展文化和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措施,争取用两三年时间,将产业结构调整为231型,最终要实现321的最理想产业结构。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唐庄的发展历程,我的体会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真正的发展机遇,唐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胜利。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要想发展,只有靠农业一点一滴地滚动积累,发展非常缓慢,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也很难积累多少东西,改革开放打破过去的框框,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唐庄镇为了群众办工业,办好工业为群众,先后投入巨资建设经济园区,建成长达46公里的高标准水泥路,构成五纵五横的道路框架,形成了十多平方公里的园区规模。园区内路、水、电、气、暖、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且同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一边干一边吸引企业来投资,框架搞好了招商引资就找上门了。通过招商引资,国外的、省外的、市外的、外县的企业都来到唐庄发展。正是先期栽下的“梧桐树”,才引来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百威啤酒、北京北新建材等在内的众多“金凤凰”, 仅百威啤酒就是年产100万吨的规模,全部建成后总投资27亿,产值40个亿,税收六七个亿,安排3000人就业,为唐庄镇经济带来了大发展。我们自己的企业也成长起来了,土生土长的银金达做成了国内第一品牌,产品卖到了20多个国家。唐庄工业有一定的规模了,我们又围着工业建设社区,现在已建设房屋90万平方米。我们的社区6层的房少,18层的房多,一层地下室的少,两层地下室的多,都有电梯,还有地下停车场。群众白天步行到工厂上班,晚上回来大家住到社区,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做到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近城市化”。我们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流转,会议一结束,我就带着报纸,到了四合社区,和群众一起学习中央文件,给大家讲土地流转。唐庄西部因为是山区丘陵,浇地成本高,打的是深水井,一亩地浇一次水得三个小时,一个小时33块钱,光浇次水就得99块钱,种一亩地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啥钱。我们成立了农业种植合作社,一年一清账,一亩地一年给老百姓800多块钱,把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20个人,种了1000多个男女劳力的土地,犁地、耙地、播种、收割全部机械化,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没有了。流转了黄土地,农民更富裕,解放出来的男女劳力,有的到工厂就业,有的搞运输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已发展车辆200多辆,一辆车安排两人就业,“汽车轮子一转,一年收入十几万,给个县官也不换”。我们还建立了养殖合作社,其他的没加入合作社的搞绿化美化,人人都有活干,都有工资,每人平均收入将近两万块钱。2017年,唐庄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一亿六千多万,预计2018年产业园区产值9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亿元左右,再加上我们造地卖的指标和十四五个集体企业的收入,可以收入三亿多元。要不是改革开放,引进外部资金,我们哪里会有这样的产业园区?要不是改革开放,允许土地流转,一家一户都拴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光靠种地种粮,哪能富起来,唐庄哪里会有今天的大发展?要想致富,只有走改革这条路。

      不少人劝我:你已经“功成名就”,有群众的口碑,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授予的荣誉,该喘口气、歇歇脚了。但我没有满足,共产党员的使命时刻提醒我:为人民服务没有止境;责任和担当告诉我:干好工作没有止境,我必须只争朝夕加油干,让唐庄“各项工作争一流,业绩更上一层楼”。

      近几年,我们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对全镇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新调整,重点是打造几个特色小镇。

      红色旅游小镇。唐庄镇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唐庄万亩桃花园和西山生态园,已入选河南省太行创业精神红色旅游景点;2017年,唐庄镇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南太行创业精神红色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级安排,唐庄镇建设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乡镇干部培训学院,集食宿、教学、展览于一体,可同时容纳500名学员学习培训,是集中展示新乡先进群体形象的主要“窗口”和深入研究、学习、宣传、弘扬新乡先进群体现象的重要阵地。

      文旅小镇。通过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让种植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田窑村楸树繁育基地基础上,将建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俗文化村,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建成后将与西山生态园、万亩桃园、金门沟农业观光带等一起构成旅游休闲胜地。

      航空小镇。2016年7月,国家批复唐庄通用机场项目,航空小镇建设由此开始,纵穿南北东西的航空大道和航空大街均已建成,最终要把唐庄打造成航空系列产品的产供销集散地和小型飞机制造基地。我们还计划发展航空旅游,让群众在唐庄坐上飞机,南眺滔滔黄河、北览巍巍太行。

      我们还正在调整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请了三位专家教授,重点发展楸树繁育种植项目。在田窑村建设了占地14亩的现代化试管育苗组培室和恒温恒湿训苗、练苗大棚,可实现楸树育苗工厂化生产,14亩地可以收入2500万元。田窑村还在大田栽种楸树1000多亩,四五月份种下苗,一亩地种1100株,20公分的树苗秋罢能长到四米高,一株树卖25块钱,减去五块钱的成本,一株树能赚20块钱,一亩地就能赚两万多,1000多亩又是两千多万。农民高兴的不得了,男女老少都去洛阳培训,培训回来之后搞试管育苗,成了技术工,一年都会有几万块钱的收入。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丘陵区的10多个村推广种植楸树,形成两万亩规模的国家储备林基地,既能让群众快速致富,又能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几十年来,唐庄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发展环境,得益于唐庄人民的艰苦奋斗。这次我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党中央、国务院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更是我干好工作的动力。目前唐庄有七八个工地,上千人在大干,有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有修路搞基础设施的,有搞人防工程的,有搞机场的,有搞楸树种植的,有搞仿古建筑的,有搞教育基地的,有搞住房配套的,冬闲变冬忙,人人在大干。还是过去那句话,只有干才能变,要艰苦奋斗,要大干,要高标准地干。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这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契机,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到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以新的更大的成绩报答党和人民。

(此文根据2018年12月29日改革先锋吴金印同志报告会录音讲话整理而成)

 

中共卫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