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姜太公与卫辉
发布时间:2017-9-15 17:09:58

 中华谋圣姜太公的故里在卫辉市。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卫辉及周边县市(如淇县、延津等)度过,他一生中最出彩的篇章也在卫辉及周边县市(如新乡县、辉县等)谱写。由他而生发于卫辉一方热土的太公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姜太公其人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于公元前1128年农历八月初三诞生于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逝世于公元前1015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享年113岁,归葬于太公镇吕村。姜太公有三子一女,子名汲、骆、宾,女邑姜。齐国传位于长子汲,邑姜适周武王为皇后。
      姜太公幼年聪颖多谋,出点子教训为富不仁的财主。青壮年时期,他曾轩辕山学艺,朝歌(今淇县)、棘津(今延津)、孟津一带屠牛、卖饭和设摊占卜。他刻苦读书,精研韬略,胸怀大志。
      公元前1070年,姜太公获得同乡比干丞相的垂青,先是做了丞相幕府,后又在朝廷供职有年。
      公元前1063年,纣王因崇候谗言,因禁西伯候姬昌于羑里。散宜生、闳夭素与姜太公要好,三人谋划献美女、珠宝于纣王,以赎西伯。同时,姜太公对纣王娇奢暴虐,屡谏不听,遂辞官游说诸侯,联合伐纣,但诸侯恐惧纣王势力强大,游说未能奏效。姜太公只好归隐故里垂钓,以待时机。
      公元前1056年,西伯姬昌从羑里放归,并被授予弓矢斧钺与征伐权。姜太公得知后,遂钓于渭水之阳,遇合文王,被封为太师。尔后,姜太公遂率军连克犬戎、密须、黎、邗、崇等小国,并劝周文王姬昌把国都迁到了沣邑。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驾崩,次子姬发(即武王)即位,尊姜太公为尚父。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作为周军统师,在卫辉市郊(时称牧邑),不仅运用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中的辩证法,成功指挥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而且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一举推翻了商纣王朝。
      公元前1039年,姜太公在辅佐成王平叛及东征胜利后,被封与齐,国都营丘,尔后,经过两三年的苦心经营,硬是把一个荒凉之地,创造成了一个东方大国。
      公元前1034年,姜太公在周公去世后,被成王留在首都辅佐朝纲,齐国由太公长子丁公吕伋当政。
      公元前1015年,周康王六年,姜太公因病逝世。太公墓在今太公镇吕村西地。墓前立有清康熙二十年卫辉知府杨茂春立的《周姜太公茔葬处》墓碑。

积淀厚重、博大精深的太公文化

 

 太公文化不仅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政治文化 :姜太公不仅辅佐周文王把一个方百里的小国治理成了强国,辅佐周武王取得了牧野决战的胜利,而且开疆拓土,把一片不毛之地打造成了东方大国——齐国,并辅佐成王、康王,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圣贤文化:谋圣姜太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思想文化:姜太公的文功武治影响深远,所著甚丰。《汉书·艺文志讲疏》录有:《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谋》即《阴谋》。《言》即《金匮》,《兵》即《太公兵法》,《太公》是其总名。此外,《通志》录有太公书多种,《通考》仅余《六韬》,这是中国最早的军事理论兵书,他不愧是军事 家 的始祖。古今著名的军事家:鬼谷子、孙武、张良、诸葛亮、李靖、刘伯温等等,都曾学习、吸收《六韬》的精华。唐朝时“文武并重”,先封孔子为“文宣王”,继封太公为“武成王”。许多国家将《六韬》作为军事理论必修课。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延安军政大学讲话时,号召学员要研究姜太公 。
      名流文化: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以姜太公为核心,包括其子女吕伋、邑姜等卫辉历史名人辈出,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社会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英雄文化:众所周知,决定商、周交替的关键大事是牧野大战,而决定牧野大战成败的关键人物,又是非姜太公莫属。到了牧野战场,面对“其会如林”的“殷商之旅”,且不表姜太公作为周军统帅的高超指挥艺术,只说一位八十开外的老人,尚要“率百夫致师”,即到对方大阵中冲杀,以灭敌人的锐气,而长自己威风,已是旷世一闻了。难怪在《诗经 .大明》里记下了“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惟师尚父,时惟鹰扬”那样的千古绝唱。
      商业文化:姜太公青壮年时期,曾寒山学艺,朝歌、荆津、孟津一带屠牛、卖面、卖饭和设摊占卜。被封于齐后,茫茫齐国“地泻卤,人民寡”,他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实行了“三宝”经济,即“大农、大工、大商。”硬是把一片必须“辟草莱而居焉”的不毛之地,打造成了“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慄”的东方大国——齐国,并与另一位大贤周公相伴成为“齐鲁文化的开山祖师”。
      科技文化:有的专家研究认为,驷马战车应该是周军统帅姜太公首创的一种在当时科技程度相当高的战略武器,也是周军战胜殷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读过《太公六韬》的人都知道,在其“虎韬军用”篇里,列举的种种战车,如“震骇车”、“武翼矛軙车”、“大黄参连弩车”等等,应该折射有太公造车的史影。
      宗教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道”这个被誉为中国土产的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与卫辉息息相关。牧野大战胜利后,姜太公组织下的周武王燎天祭神,为日后道教文化的孕育与生成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文化:由姜太公而形成的卫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而卫辉是中国姓氏的摇篮之一。据许多姓氏文化专家研究,姜太公的后裔遍布海内外,有80-251个姓等不同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姜、吕、崔、齐、尚、高、卢、柴、邱、庆、贺、盖、汲等望族大姓,但姜太公是后裔诸姓氏的血缘始祖无可非议,这些赋予了卫辉市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卫辉成为海内外姜太公后裔魂牵梦绕的寻根拜组的圣地。
      钓鱼文化:世人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能通过钓鱼感悟治国安邦,能用直钩离水面三尺“钓出五璜”堪称“钓仙”。日本是个热爱钓鱼的国度,曾组团考察过太公泉的太公投竿遗址并尊太公为垂钓鼻祖。

卫辉为太公大展雄才提供了土壤和背景

 

 卫辉市太公镇作为太公故里,距太公通过比干的关系,在殷纣王朝中任职的朝歌仅20公里;距牧邑即牧野大战时姜太公排兵布阵的大本营,大战胜利后,周武王燎天祭神的“牧室”所在地,今天的卫辉市旧城区仅12公里;距棘津,即姜太公重要的谋生之地,现在的延津县汲津铺仅23公里;距牧野大战战场,也不足10公里。姜太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条件,摸清了这一带的地形地势,为牧野大战时,作为周方军事统帅,率部队进兵,抢占各战略要地,一战结束了殷商王朝555年统治,为太公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背景。例如牧邑外面广阔的原野自然是一个有利于周军驷马战车的天赐战场,姜太公不会放着首创的科技程度相当高的战略武器,如“雷骇车”、“武翼矛戟车”、“大黄参连弩车”不用,否则何来“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惟帅尚夫,时唯鹰扬”的千古绝唱?!而更重要的是当时这一带大多还系百里不见炊烟的莽原,姜太公抓住商军主力尚在东夷,朝歌空虚的时候东进,使殷商腹地一下直裸于金戈之前。又如:从政治文化上讲,殷商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而西周已有了封建制的萌芽,笼统地说,凡有分封、礼仪、宗法、婚姻等制度,均有划时代的演进。牧野大战正是给周王朝这个“新社会”催生的天使。从思想文化上讲,姜太公的谋略宝典、战法精华,也无一不是后世兵家指路的星斗、尊奉的圭臬。它并且促成了中华民族一次思想上的飞跃,从商代的“神权独尊、巫卜至上”向着周代的“尊天保民、天人合一”的大飞跃。从商业文化上讲,姜太公在家乡经商阅历应该是为日后经营齐国的启蒙,为他日后成为“治大国若烹小鲜,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实行‘三宝’经济”的卓越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
      牧野大战本身具有丰富的太公文化内蕴,早已为史家和兵家所重视,为文人雅士所垂青,为平民百姓所传诵。她泽惠有周王朝八百载,光照华夏文明三千年。太公文化的一脉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姜太公故里、牧野大战战场,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并将继续为卫辉人民赢得自豪和荣耀。

姜太公给卫辉遗存的丰富的物质文化

 

 卫辉作为姜太公故里,它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也远非它处可比。它为太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文献依据
      卫辉,古为汲邑、汲郡、汲县,与商末都城朝歌毗邻。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这说明姜太公故里在卫辉的观点,最少盛传于东周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对卫辉的太公遗存有着详细的记载:又东过汲县北。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也,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甫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志王喜,廷椽郑笃,功曹邵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墦溪之名,斯无嫌矣。 
      上述文献,不仅明确记载太公故里在今卫辉,而且还详细记述了汉晋时期太公故里的文物遗存。
      2、文物遗存
      卫辉的太公遗迹,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历史悠久。《水经注》所载“太公泉”,至今仍是地名,即卫辉市西北的太公泉镇。
      太公碑刻。依文献载太公碑刻有六:一是东汉汲令崔瑗的“建太公庙碑”,这在《水经注》中有明载。二是晋太康十年(289年)“汲今卢无忌太公碑”。碑文云:“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于是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磻溪之下旧有坛场,而今堕废,荒而不治……遂修复旧祠,言名计偕,镌石勒表,以彰显烈。”该碑原立于太公泉旁的太公庙内,明万历十二年移府署,清嘉庆四年(1799年)又置于学宫,后下落不明。其碑拓尚存,碑文录入县志及《金石萃编》等书。三是东魏武定八年 (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太公碑”。该碑云:“太公胤孙……率亲党更营碑祠,以博望之亭形胜之所,西临沧谷,东带濮川,周秦故道,燕赵旧路,构宫镌石。”该碑原立于太公泉,后数次迁移,下落不明,但乾隆《汲县志》保留有碑刻全文。四是明万历时的“齐太公故居”碑,存于太公庙内。五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周姜太公茔葬处”碑,现存于太公墓前。六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南巡抚毕沅的“修太公庙碑”亦保存至今。
      太公庙。依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卫辉的太公庙有五处。一是太公泉村太公庙。《水经注》载其创修于东汉,晋代重修,明代督修正殿五间,清代复修并以石碑明示这里为 “太公故居”。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分二进院落,首进有山门与围墙,次进为二门,东西配殿各3间,正殿内有太公塑像。总占地达1.2公顷,建筑面积达315平方米,为中州名儒李敏修于民国初年复修;二是卫辉市区老城熟肉火街北头太公庙,今尚存;三是汲县故县治所所在地、今卫辉市孙杏村镇汲城村东门北侧太公庙,乾隆《汲县志》载其建于汉代;四是卫辉市区老城西门月城内太公庙;五是卫辉市区八里屯村太公庙,三庙今已无存。
      太公殿。在卫辉市的一些庙宇中,专列有太公殿。如市区西十里乾隆庙北侧,附设有太公殷,今尚存。另一处为市区老城西关马市街的玄帝庙内建有太公殿(今己无存)。
      太公祠。位于卫辉市太公泉村,其初创于东汉,原有大殿五间、配殿三间、石坊、山门以及古柏等,后毁。现仅复建姜太公祠大殿三间,并供奉太公铜像一尊。
太公墓。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1公里的黄土岗.《金石萃编》载:“去汲县(今卫辉)治北三十里,崇岗峻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为太公泉,土人即其建庙以祀焉。”乾隆《河南通志》:在卫辉“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归葬于此。”该墓墓前今仍保留有清康熙年间所立“姜 太公茔葬处”碑,新立有“姜太公吕尚之墓”碑,新修有青石甬道,以及仿汉阙门。
      太公钓鱼台。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太公泉村西。《水经注》称其为“石夹水”,又名磻溪,传为“太公钓鱼处”。现仍保留较大水面,并保留有清乾隆时毕沅所立“太公钓鱼处”碑。2002年夏,在池水旁新建有“太公钓鱼”铜铸塑像,并于同年太公诞辰日举办了“首届太公文化节”。
      3、考古发现
      20世纪80年代,在卫辉有两次重要的考古发现为卫辉的太公故里提供了新的佐证。一次是1983年,在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出土的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吕俴墓志。墓主吕俴为北魏时人,但其与夫人迁移合葬的时间为东魏,志文中明示,墓主为“朝阳乡太公里”人。这一墓志,不仅说明北朝时期,太公族裔仍居留在今吕村,而当地地名也叫“太公里”,反映了自汉至北朝,以及今日,太公地名的历史传承性。
      二次是1988年,在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发现的唐乾封二年(667年)“卫州汲县故张君之志”,墓主张师于贞观八年(634年)去世,乾封二年与夫人“同室于博望城东南三里礼也”。从《新唐书》与《旧唐书》有关记载可知,博望县设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于贞观六年(632年),仅存12年。从志文可知,其治所在今太公泉村与吕村之西。结合《金石萃编》所载东魏《修太公吕望祠碑》所载“遂率亲党,更营祠碑以博望之亭”,可见“博望”早期为“亭”,唐代设县,以后为“城”。今太公泉村与吕村相距甚近,尽管有“博望”之纠葛,但以“太公”而名,历史极为悠久。
      上述墓志,均收藏在卫辉市博物馆。
      4、民间传承相互映衬
      在卫辉市的民间文化传承中,保留了许多与姜太公有关的信息,不仅反映太公文化在当地形成了较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卫辉人民热爱乡贤姜太公的具体体现.
      地名。卫辉市因姜太公而产生的地名大约有几十个。一是太公泉。如《水经注》所言,为“太公钓鱼处”,从出土文物可证北朝时为“太公里”,自明代至今为太公泉村,并分设为前太公泉村与后太公泉村,今设太公泉镇。二是吕村。该村在太公泉村附近,从出土文物可知,这里早在北朝时便有太公后裔吕氏居住,至今仍以吕而名村。据调查,《吕姓家谱》毁于清末民初,原有数百口的吕氏族人,清末民初亦因白莲教的缘故,而远迁他乡,形成了“吕村无吕姓”的现状。三是太公庙街。在老城西关有熟肉火街,街北头因建有太公庙,故称太公庙街。街南端因太公早年在家乡屠宰卖肉故仍以熟肉火街而名之。四是许多与姜太公及伐纣灭商有关的卫辉地名。如比干庙村,姜太公好友宋异人所住村庄——宋庄,比干剖心后,到此肠流出被搓断的顿坊店村(原名搓肠断村)。比干庙村因比干庙建村命名;汲城村又叫汲邑,根据文王与子牙梦中会见处,伐纣大军驻地命名;贺生屯根据周军在此点将,村边有武王点将台命名;王彦土屯又叫王彦实屯,根据周军大将王彦实驻地,和纣兵大战处命名;闳夭村根据周军大将闳夭 驻守并与纣兵激战处命名;小河口又叫血盆口,根据周军与纣兵血战之地命名;黄甫村根据周军大将黄飞虎驻兵处命名;黄土岗根据周军驻此,灭纣后,周军夜晚欢歌处命名;香泉寺因姜子牙找香泉水得香泉而得名;卫辉城关镇又叫陈城,根据伐纣时,武王在此列阵命名;安都因纣王在此避暑而得名。
      神祗。除太公庙、太公殿供奉太公神像外,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州名儒李敏修及王静波、王锡彤与卫辉知府于沧澜,在城内道西街创建经正书舍,书舍之绍闻堂内供奉卫辉乡贤32人,其中的卫武公、卫灵公与姜太公并列为“一国之君”,同祀,并以“卫之冠冕”命名,可见太公作为当地人已深入人心。
      方志。明、清时期的《河南通志》,民国初年的《河南通志釆访稿》,明代万历年间的《卫辉府志》、清康熙年间的《卫辉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汲县志》,民国24年(1935年)《汲县今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各类志书等,均载姜太公是卫辉人,姜太公在卫辉留下大量遗迹,可供后人凭吊。
      族谱。关于卫辉市太公故里的吕姓家谱毁于清末民初。据吕村的村干部和老人们回忆说,当年因有关当局剿灭“白莲教”,殃及吕村吕姓族人,百余户几百口吕姓族人被杀,有一部分避祸逃离外乡,隐姓埋名。原来的吕村全村被杀光烧光。所以吕村形成今日的“吕村无吕姓”。只是不断从出土墓志见到吕姓族人的繁衍居住情况。而吕氏族谱很少见到。现在查阅的几种姜太公族谱,均是从台湾和香港、福建、广东等处捐赠来的家谱。台湾《吕姓族谱》记载:“太公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台北市的《姜太公家谱图》记载:“太公望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死于周康王六年戊辰。”广东潮州《吕氏族谱》记载:“太公吕尚公,河南卫辉太公泉乡人。”山东济南出版社的《姜太公故事》一书内的《姜太公年谱》记载:“商朝夏历八月初三,姜太公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汲县太公泉。”

姜太公给卫辉遗存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传说
      卫辉市民间保留了大量有关姜太公的传说,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民间采风,广泛收集,编辑成册近300篇,如:姜太公青少年时代在故里的传说有《猴子屁股为什么是红的》、《夹子担担棋的来历》、《咽喉草》、《姜子牙遇险》、《姜子牙捉鬼》等,姜太公壮年时代在故里的传说有《香油掺水治头目》、《智辩公堂》、《显艺镇地痞》、《姜子牙当画》、《火烧大槐树》《认贼作侄儿》等,姜太公壮年在商纣从政的传说有《乔扮擒二贼》、《子牙审大麻》等,姜太公老年在卫辉牧野大战的传说有《蚂蚁退纣兵》等,姜太公老年在卫辉的传说有《判坟地》《设计劝主》等,所有这些传说,具有浓郁的乡情气息,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太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2)传说与姜太公有关的民俗风情
据统计,现在卫辉就有:小麦、谷子、玉米起场装袋时,灌斗人要面向西北 ;粮仓囤里放用白面蒸的蛇;正月初一早上不能进厕所;正月初五倒穷灰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年贴“福”字;过年节挂红灯笼;五月端午门口插艾;剪纸贴窗花;新娘子的蒙头红;扫帚听房;婴孩死了不兴埋;死尸脚缠麻绳,胸放铁片;纸扎人送葬;木俑、泥俑殉葬;土葬 ;上梁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红贴;院门里边或外边建影壁墙;房屋脊上边建吉星楼;房屋顶上安放“稳”和“挣王” ;象棋;夹子担担棋;不倒翁;女人缠脚;田地里立草人吓鸟雀 ;吃晚饭说“喝汤”;名吃拽面 ;名吃饸饹 ;名吃太公鱼芹 ;名吃浇汤面;用筷子吃饭 ;十二属相 ;儿童玩具风车;祝寿送寿杖;桃木剑辟邪等35个民俗风情与姜太公有关。
      (3)和姜子牙及牧野大战有关的歇后语、俗语和成语
      据统计,仅在卫辉就有54条歇后语、3条俗语、18条成语与姜太公有关。
      如歇后语:姜子牙钓钩——直的;姜子牙钓鱼——直钩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钓鱼——周文王上钩;姜子牙钓鱼——怪刁(钓);姜子牙钓王八——愿者伸脖来 姜子牙做钓鱼台——愿者上钩;姜子牙封神——一言为定;姜子牙背封神榜——替别人搞了一场;姜子牙封板壁神——百无禁忌;姜子牙封神——没有自己的位置;姜子牙封神——顾人不顾己;姜子牙封小舅子——神上的神;姜子牙卖粉——越卖越穷;姜子牙卖灰面——倒霉透顶;姜子牙卖灰面——倒担回家;姜子牙卖面——倒霉透了;姜子牙卖面——捣蛋(倒担)回家;姜子牙卖面——折了本;姜子牙卖面——连本散;姜子牙卖面粉——不遇时;姜子牙卖白面——正是倒霉的时候;姜子牙卖干面——渗出汤来了;姜子牙卖干面——卖馊了;姜子牙卖面遇大风——倒霉;姜子牙卖盐——出蛆;姜子牙做买卖——光赔不赚;姜子牙做买卖——样样赔本;姜子牙开饭馆——卖不出去自己吃;姜子牙开算命店——买卖兴隆;姜子牙担着笊篱进朝歌——没人买你的货;姜子牙娶媳妇——老来喜;姜子牙离婚——泼水难收;姜子牙算卦——真准;姜子牙说相声——神聊;姜子牙下山——九死一生;姜子牙火烧琵琶精——现出原形;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姜子牙八十遇文王——交老运;姜子牙在此——诸神退位;姜子牙在此——诸神回避;姜子牙在此——百无禁忌;姜子牙在此——没有你的座位;周文王拜请姜子牙——净找明白人;殷纣王的爱妃——打击(妲己);纣妲己敲胫——虚见人;纣王兵百万,不敌子牙兵三千——不得民心;申公豹计害姜子牙——达不到目的;申公豹见姜子牙——朝后头看;申公豹状告姜子牙——搬弄是非 神仙吃贡品——姜子牙封的;殷纣王火烧鹿台——自作自受;纣王的孙儿——犟孙;姜子牙的老婆——丧门星
      如俗语:放长线钓大鱼;太岁头上动土;一分利撑死人,三分利饿死人;饥了吃糠甜似蜜等。
如成语: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朝歌鼓刀、朝歌暮弦、朝歌暮宴、小心翼翼、天作之合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
      (4)和姜太公有关的戏曲、剪纸、雕刻、民间画等民间艺术
      卫辉市与姜太公有关的民间艺术,历史灿烂,颇为壮观,且不说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姜太公,或著书立传,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或形与图,或驱于歌。如戏剧有《摘星楼》、《姜子牙卖面》、《渭水河》、《金鸡岭》、《文王访贤》、《反五关》、《界牌关》等几十种;如剪纸有《姜子牙钓鱼》、《姜子牙在此,诸神退位》等;如雕刻有姜子牙木雕、姜子牙桃木剑等;如民间画有太公一生重大事件壁画等。
      姜太公生于卫辉、葬于卫辉,大半生活动于卫辉,不仅给卫辉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太公文化,而且使卫辉成为海内外太公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据专家考证,太公后裔有80-251个姓氏的不同研究成果,这样,太公后裔加上比干后裔,约有二、三亿人,也就是说,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华人都可以在卫辉寻到他们的始祖根。因此,如何打好并唱响姜太公品牌,使之为卫辉的旅游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就成为一篇亟待浓墨重彩描绘的出彩篇章。

                                                                                                 中共卫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