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卫辉香泉寺:少林是根、下院是船、功夫是魂
发布时间:2017-8-25 15:33:53

 印数达五万册的少林文化宣传刊物《中国少林》杂志2014年第二期封二以《最早的少林下院——卫辉香泉寺》为题,报道:“受释永信方丈委托,少林抄经人李定瀛云游修行的同时,不忘寻访少林历史印迹。在河南新乡卫辉的香泉寺,李居士有重大的发现:一通刻于明代崇祯年间的石碑上清晰地记载了少林寺向香泉寺委派方丈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这种委派居然和少林寺方丈的任命一样:得到了钦命的批准。 

 毫无疑问,这座由少林第二任方丈、有史可查的首位少林功夫大师和佛医大师僧倜创建的香泉寺,在历史上长期做为少林寺下院而存在。
      明代是少林寺、少林功夫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嘉靖年间,少林僧兵屡屡为国立功,万历年间甚至有八位王子追随少林方丈出家。祟祯十一年,少林寺最后一位钦命方丈海宽(清代又被钦命)领旨升座。同是在明代,嘉靖皇帝的叔叔、汝王朱佑椁在香泉寺立令旨碑护寺。崇祯皇帝的爷爷、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简王在香泉寺修建行宫、题写寺名。香泉寺雄伟壮观的石坊则于祟祯九年建成……


     

 公元1217年,少林方丈志隆创建少林药局,被誉为“佛门医宗”。但医学界坚信,公元556年,北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在香泉寺创建的疠子坊开创了中国佛医的先河。
      少林寺的历史有很多疑问悬而未决。香泉寺,这座豫北第一名刹也许正是解开众多少林疑问的密码。”
      同时,该刊封二还刊发了香泉寺稠禅师塔、钦命刻石、南天门石坊、华严洞佛像等一组4幅照片。
      那么,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来解开这二寺之间的渊源,解开一千多年来卫辉民间解读:香泉寺,少林(寺)是根,(少林)下院是船,(少林)功夫是魂吧。
      一、登封少林寺第二任方丈稠禅师及北印度来华高僧那连提黎耶舍
      登封少林寺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祖庭,由此而衍生的少林功夫崛起于中州、传播于海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功夫流派,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在中国功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的少林下院,“卫辉香泉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慈善场所,专门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开中国佛教慈善、医疗之先河”。(见2007年4月4日《河南日报》中原文化解读之十四《宗教文化:以独特方式诠释中原文化之厚重》)说到这两个相距210公里的寺院之间的渊源,就不能不说到中国佛教史上巨擘式的人物、登封少林寺第二任方丈稠禅师及北印度来华高僧那连提黎耶舍。

 提到稠禅师,很多人也许并不知晓,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应该说是巨擘式的人物,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是名扬北朝的一代佛学“国师大德”,又是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高僧。他在北齐地位之高,所受礼遇之重,无人可比。
      僧稠,即稠禅师(公元480年-公元560年),河北省巨鹿人,俗姓孙,学通经史,曾被征为太学博士,二十八岁皈依佛门,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可考的、有大量武僧活动的佛教寺院邺下寺(遗址在安阳县善应镇境内)出家修行,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时年33岁的稠禅师来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最早的武僧。他事师少林寺第一任方丈跋陀,深得赏识。佛陀称赞僧稠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

 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北齐禅师首称僧稠……稠于嵩岳、怀州、邺城各地弘道,练众干百。魏孝武帝为立禅室,齐文宣帝躬身郊迎,礼貌优渥……稠之影响当甚大。”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称:“僧稠在北魏,特别是北齐,势力薰天。”有关稠禅师的武功记载,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云:“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护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之后即发愤习武)。诸同列问日:竖子倾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食毕,诸同列又戏殴,恐不堪汝。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日:吾以汝试之。因入殿中,横踏壁行,自西向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从张鷟的记述我们可看到,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邺下武僧在寺院里的习武活动概况和邺人稠禅师的精深武功。这些武僧经常在闲暇的时候于寺院内进行角力(摔跤)、搏击打斗(殴击)和蹿蹦高跃(腾)等武事活动,同时,也常有一些武功较强者羞辱和戏弄一些初入寺院的小僧人,使这些刚入寺院的小沙弥感到难以忍受这种欺凌,继而发愤练功,增强自卫本领。稠禅师练就能“横踏壁行”(飞檐走壁)、跃首至于梁(轻功),并可“引重千钧”(力举千钧)而成为一个“筋骨强劲”、“拳捷骁武”的武僧,这话虽有些夸张,但确也反映出稠禅师的武功不凡。《续高僧传》载:稠禅师“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厉勇”。后曾于“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遭贼怖之,了无畏色”、“威棱群贼”。稠禅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该《传》还载有稠禅师于邺西龙山云门寺“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续高僧传》和《朝野佥载》对稠禅师的记述,虽有些玄秘色彩,但两书对稠禅师武事方面的说法却有可信的成分在内。

 


     

 稠禅师到少林寺时,武功禅学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在《续高僧传》也有记载,其中引用跋陀的话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由于稠禅师武功高强,深为少林寺弟子拥戴,稠禅师“即住嵩岳寺(少林寺)……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威感如此”。
      稠禅师任少林寺第二任方丈后,少林寺习武风气渐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演变,融合中原、西域两大文化精髓,形成了精湛、丰富的少林功夫。


 

 那连提黎耶舍(公元489-公元589年),生于北印度,公元509年皈依佛门,是一位与稠禅师同时代的在我国北朝享有崇高威望的来华高僧,受到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接见。高洋对他十分器重,请他翻释经书。那连提黎耶舍将高洋给他的俸禄几乎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设立粥棚,并出资打井,亲自汲水供应黎民百姓。他与少林寺第二任方丈稠禅师相识,成为挚友后,长期住在少林寺一带。公元556年,那连提黎耶舍应稠禅师的邀请,来刚创立的香泉寺传经讲学。当他意外发现该寺天然溶洞滴水可以治愈麻疯病时,马上潜心于该病的研究,并多方筹资,协助稠禅师创建了香泉寺、霖落寺(如今已成为香泉寺的西寺)和六度寺。利用三寺地处深山、与外界天然的隔离条件,收治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


 

 稠禅师去世后,那连提黎耶舍任香泉寺方丈多年,并翻释经论一十五部,计八十余卷,为丰富我国汉文佛教经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589年,那连提黎耶舍坐化于西安市大兴善寺。
      二、稠禅师在少林寺的卫辉民间解读:首位少林功夫大师
      稠禅师虽说在香泉寺任方丈仅仅4年,但其在少林寺任第二任方丈前后的许多传说故事,在卫辉民间广泛流传,这充分说明,稠禅师作为少林寺二师祖,对少林寺的过去是有着中原佛教历史绕不过去的骄傲的,也说明少林寺历史对卫辉香泉寺历史的影响之深。
      稠禅师开始从安阳县善应镇境内的邺下寺院来到少林寺时,并不显眼。但他是个奇才,师事跋陀后,很快在众徒弟中脱颖而出,备受跋陀器重。
      有一天,跋陀叫全寺僧人集合,分配施主送来的桃子,每人七个。这天赤日炎炎,正在修行的僧人们,个个唇焦舌燥,转眼之间便将桃子吃了净光。


     

 一个小时后,跋陀叫全寺几百僧人不分职务高低,排队到鼓楼去打鼓。谁知到了鼓楼一看,僧人们都傻了眼,原来鼓被吊在了梁上,人蹦起来也够不着,鼓锤也不知放到了哪里,僧人们只好垂头丧气地挨个返回。轮到稠禅师时,他从怀中掏出桃子,朝大鼓掷去,咚咚……正好七下。众人不由得对稠禅师刮目相看,纷纷称赞稠禅师悟性高。 

      三个月后,一天中午开饭,僧人们都排队到厨房里领烙饼,每人七张。因上午干了一上午活,僧人们饿了,个个风卷残云,顷刻之间,七张烙饼都吞到了肚子里,惟独稠禅师留下两张。
      一个小时后,僧人们到伙房里吃饭时,才发现今日的米汤格外烫,用来盛汤的碗,每个碗底又都被凿了一个洞。
      有个僧人自恃功力深厚,便用手掌垫住碗底盛汤,但随即手掌上被烫起了血泡,稍一松手,米汤又漏了个精光。功力深厚者尚且如此,其他僧人也就束手无策了。
      轮到稠禅师时,他却捧着汤碗喝得有滋有味,原来他用有意留下的烙饼垫住了碗上的洞。
      两次考试,稠禅师都比众僧技高一筹,却引起了个别人的嫉妒。后来,得知跋陀明早要来检查各人为整修寺院备土的情况,有人连夜把稠禅师备的土,撂到了自己的土堆上。第二天早上,跋陀检查时,见稠禅师应该备土的地方空荡荡的,旁边那个偷土的人的土堆上,却有一群蚂蚁组成一个大字——稠。跋陀心想:稠六根清净,冥冥之中,又得到世间万物相助,今后定成大器,于是便将少林寺方丈之位传给了稠禅师。
      稠禅师接任方丈后,开创禅宗大乘圣地,制定寺规,为僧人讲法,教僧人习武,一时少林寺成为全国僧众仰慕的道场。起初,他见徒众越来越多,但他们精神萎靡,筋肉疲惫,每次听法,徒众们多有昏沉不振者,于是稠禅师为徒众开示说:“佛法虽外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从此,稠禅师便教僧众习练强身健体的拳术,这便是少林寺僧人习武的开始。北魏孝明帝信佛,而且素慕稠禅师大名,先后三次派大臣捧旨召见,表白他心向佛法的诚心。稠禅师认为他并无功德,只是修福报而已,是小乘派的修法,因此,三次都婉言谢绝了。到孝武帝时,稠禅师见他崇尚大乘宗脉,欣然应召前往京都,孝武帝十分高兴,专门派工匠为他修建禅室。北齐取代北魏后,文宣帝高洋见少林寺名扬天下,更加信任器重稠禅师,视他为知己,封他为国德大师,两任纲住。稠禅师感谢文宣帝的知遇之恩,经常赴都城弘法布教,听众不下数万人。 


 然而,稠禅师声望愈高,他的忧虑也越重。他看到迅猛发展的佛教已使皇权受到威胁,境内寺院已达四万余座,僧尼已经高达三百万人,皇族大臣中已有人开始提议灭佛。据卫辉流传的民间传说,稠禅师接任后,一天晚上,他梦见观世音菩萨向他托梦说:“少林声盛,声高震国,不可不备。你可择机北上,在汲县霖落山中魏安釐王离宫——雪宫遗址建寺,躲过劫难,重振法门。”他醒来,反复思索,本欲立即前往,但又考虑到刚刚接任,拔脚就走,岂不辜负了跋陀一片心意,于是就没有立即前行,直至几年后,把跋陀扶持圆寂后,才离开少林寺北上。卫辉香泉寺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跋陀圆寂前,也曾告诫他说:“少林声盛,树大招风,你若任方丈日久,将面临灭佛法难。你可提前几年离去,选一偏僻道场,躲过劫难,弘扬法门。”稠禅师问:“请师明示?”跋陀说:“遇霖则止,闻香则安。”稠禅师再问,跋陀已圆寂了。
      三、稠禅师开创香泉寺与那连提黎耶舍创建麻风病院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77岁的稠禅师离开少林寺,在巡游讲学途中来到卫辉太公泉附近的霖落山竿山半腰的战国魏安釐王的离宫——雪宫遗址(据民间传说,这里原是殷商王朝的行宫,商王文丁曾在此处洗心洞中囚禁西岐周主季历,将其活活饿死。周武王灭商后,将其作为供奉先祖季历的太庙,后又成为战国魏安釐王的离宫),见山上没水,用水必须到山沟挑,稠禅师便用禅杖在院内捣了一下,所捣处立马呈现出一眼泉。稠禅师见状大喜,捧起一闻,只觉香味扑鼻,抿口一尝甘甜异常,高兴地说:“是地可以建道场矣。”
      现在的香泉寺西寺,在稠禅师殿前西侧,曾立有一通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重修香泉寺碑》。按碑文记载,香泉寺“其传齐僧稠禅师游化之所,因卓锡。涌泉甘洌,稠掬水闻其香而记日:是地可以建道场矣。厥后,寺事成,即以香泉题其额”。

 稠禅师便以此处为缘地,弘扬一派禅法,此事传到了当地财主李公耳中,李公乐善好使,常设斋饭供应僧人,而这位新来的僧人不相识,便有意约他到家中供斋,以便打听虚实。
      稠禅师来到李公府上,告诉李公想借块地做栖息之所。李公欣然答应,问他要借多少地做道场?稠禅师说:“一袈裟之地足矣。”李公想一袈裟之地没多大,你自己可以任意选择。这时,稠禅师将袈裟脱下,随手向天上一抛,谁知恰巧碰上龙卷风,袈裟越旋越高,不一会将霖落山罩住方圆几十里。李公看得惊呆了,他知道此僧并非一般人,便点头答应了,愿将霖落山献出来做道场。稠禅师总算有了安身立脚处,尔后,竿山半腰的东寺建成,便以“香泉”二字题在门额上,作了香泉寺的第一任方丈。
      同年,稠禅师在少林寺结识的挚友、北印度来华高僧那连提黎耶舍也闻讯尾随而来,二人同心协力,不仅完善了香泉寺的建筑,而且新建了霖落寺(即现在的香泉寺西寺)和六度寺。那连提黎耶舍并且利用偶然发现,潜心研究,在这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麻疯病院——疠人坊。

 

 当时,那连提黎耶舍在香泉寺传经讲学告一段落,准备动身前往邯郸之际,随行的一个僧人,不知什么时候得了麻疯病,恰在此时发作。病僧的身体每况愈下,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认定此僧命归西天已是确凿无疑的了。为了防止这种烈性传染病的传播,那连提黎耶舍与稠禅师商定,把他安排在寺北山崖上的一个天然溶洞内,每日差僧人给他送点饭食,让他寿终正寝,尽其天年。
      两个月以后,那连提黎耶舍因事返回香泉寺,却出乎意料地看见那个濒临死亡的僧人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原来那人整天躺在山洞里动弹不得,仅有游丝般的一口气,说来也巧,洞顶不时滴下的水珠正好滴在他身上,开始他觉得身上奇痒,但慢慢地病情却逐日见轻了。那连提黎耶舍对医道颇有研究,他认为病人病情的好转与洞顶滴下的水珠有关,认定那水珠里有可以治病的成分,经过多次临床观察,他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治愈麻疯病的成功之道。据《续高僧传》说:那连提黎耶舍自此潜心麻疯病的研究,又于“郡西山建立三寺……又收养疠疾(疠疾——恶疮,此指麻疯病),男女别坊(男女病人分院收养),四事供奉(供给衣食住行所需),务令周给(力求充分、周到)。”香泉寺东寺即那连提黎耶舍协助稠禅师所建三寺之一,另两寺是已成为香泉寺西寺的霖落寺和距此不远的六度寺。三寺远离乡村,群山环抱,依泉傍谷,环境优美,那连提黎耶舍在此设立疠人坊(麻疯病院),救治了不少麻疯病人。后来他自知大限已近,便于辞世前夕,专程从京师返回香泉寺,找来石工,将平生收集整理,并经临床检验的逾百种能够治愈麻疯病的中药方剂,刻在十块方碑上,立在那个山洞旁边,这就是著名的《疠疾百解碑》,极其珍贵。可惜的是,公元1939年,日军大举进攻设在香泉寺的国民党汲县县政府的前夕,该寺方丈为防此碑落入侵略军之手,请国民党汲县政府抗日常备队派员,与其将该碑秘密埋藏。因当事人均已谢世,这些堪称国宝的碑刻至今仍未找到。
      那连提黎耶舍创立的我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座麻疯病院——疠人坊,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至今那座滴水疗病的山洞犹存,被人唤作洗身洞。香泉寺东西两寺中间山谷两傍的山崖上,仍留下大量的当年放置麻疯病人死后骨灰盒的石龛。

     

 但是,也多亏此举,公元561年,北周武帝接位后下令灭佛,一时间,北周境内四万余座寺院被没收,大量经书被焚,据不完全统计,三百万僧尼被迫还俗,在这次法难中,霖落山三寺因为疠人坊而幸免于难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法难过后,渐渐地,原来的僧人们知道了稠禅师的行踪。朝山者络绎不绝,并捐资修建殿宇,使霖落山正式开设道场,传经授法,自此,这里成为禅宗一脉的发祥地。少林功夫也经僧人教授到了卫辉民间。
      四、少林功夫在卫辉:少林(寺)是根,(少林)下院是船,(少林)功夫是魂
      自稠禅师开创香泉寺、传授僧人少林功夫伊始,卫辉(前身汲县)民间崇尚传播少林武术之风日盛。一千五百多年来,虽然历代封建王朝,禁止穷苦百姓习武,恐对其统治不利,史书正史几乎没有卫辉平民百姓习授少林功夫、强体健身的记载,但个别史籍偶尔露出的只言片语,以及历经千年流传而长盛不衰的卫辉香泉寺与少林功夫的传说,仍无可置疑的印证了二者的渊源关系,讴歌了一千多年来卫辉人民崇尚少林功夫的民间解读:香泉寺,少林(寺)是根,(少林)下院是船,(少林)功夫是魂。
      稠禅师任香泉寺方丈时期。卫辉流传民间传说《香泉寺无顶塔》:稠禅师教僧众习武,一小僧在塔内习武时竟全身腾升到半空,稠禅师听说后,待那小僧再去塔内习武,在暗处窃视,发现原来是一条巨蟒从塔棚伸出血盆大口正将那小僧往上吸,稠禅师趁巨蟒乏力将小僧放下之际,飞身将小僧拽出,而后聚僧集柴放火烧塔。
      隋唐时期。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汲县人王德仁聚众数万,在林虑山(今林州市境内)一带活动,号称“豪”帅,反抗隋暴政。卫辉流传有《王德仁习武少林寺》《豪帅单掌裂巨石》等传说。隋朝末年,瓦岗军在香泉寺附近的大寨山安营扎寨,与隋将杨林鏖战多年,香泉寺不少武僧踊跃加入瓦岗军,后归附唐王李世民。卫辉流传有《瓦岗军大战大寨山》《香泉寺武僧巧退敌》等传说。

 

 元明时期。元惠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部过卫辉路,汲人纷纷从戎。卫辉流传有《香泉寺僧兵也杀鞑》等传说。
      清代。清同治元年(公元1867年)十二月,捻军张宗禹部挺进汲县,众多穷人入伍;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夏,八国联军侵华,汲人奋起,数百人参加义和团。卫辉流传有《王方马陆上少林》《香泉寺和尚功夫高》《香泉寺和尚也造反》等传说。
      近现代时期。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八月,汲县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抗粮斗争,这就是震惊豫北的红枪会围城。红枪会传师鲁元沙曾先后习武香泉寺、少林寺,精通少林功夫。在他的弟子中,不乏少林功夫的高手。当时有人登望京楼眺望。城外数里红枪会遍地而来,声势之大,震慑了城内驻军——陕军国民独立第二混成旅。后汲县县政府以军队移防离汲免除增派款和予征粮答复各枪会,并要求枪会在军队移防离汲时不要发生冲突。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武装抗粮抗捐斗争胜利结束。另抗日战争时,据知情人介绍:1939年,香泉寺最后一任主持功夫十分了得,曾与当时驻卫辉的日本侵略军头目在该寺稠禅师殿殿脊对弈,在其食言赖棋拔刀刺向自己的刹那,单手发力将一枚棋子推出,该棋子后被发现镶入对方心脏致死,自己飘然完身而去。
      新中国时期。卫辉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卫辉群众崇尚少林寺、少林功夫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不少群众前往少林寺游览,部分青少年前往少林寺周边武校学习少林功夫,民间自发成立了武术协会,发扬光大少林功夫、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

 
     

 五、最早的少林下院香泉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香泉寺作为最早的少林下院,和豫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小西天”,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泉寺的北齐造像、摩崖刻经、唐建尊胜佛塔等众多文物,对研究稠禅师乃至中国佛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该寺因山势区隔,分为东、西两寺。两寺均系枕崖而筑,连绵缀络,各具形态。
      西寺主体建筑稠禅师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从残存的殿基与柱础,尚可窥见昔日之雄伟壮观。


 稠禅师殿后山腰复建的古佛殿内东壁上,镶着明汝王护寺令旨碑,碑文共91字,是香泉寺作为王府寺院的重要物证。
      稠禅师殿前西侧,竖有明成化九年(1473年)立《重修香泉寺碑》。碑高2.8米,宽0.9米,厚0.32米。碑文共27行,1489字,详细记载了香泉寺创建经过和历代主持法号,是研究香泉寺历史的重要物证。文革中被推翻摔碎,所幸碑文尚较完整。
      稠禅师殿前东侧矗立着清圣康熙三年(1664年)立千佛碑一座。碑高约3米,宽0.95米,厚0.73米。碑身为一巨大青石,正背两面各雕佛像150尊,上额两面篆书“南无十方,三世诸佛”,中间竖书篆体“流祥云旦”四字。须弥座,青石雕单脊挑檐式碑顶。
      千佛碑南,巍峨高耸着砖砌尊胜佛塔,又称千佛塔、圣经塔、无顶塔。该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塔身每块砖上都刻有十分精致的坐佛像二三个,这在我国众多佛塔之中并不多见。十年动乱中,该塔被彻底炸毁,令人扼腕痛惜。
      与尊胜佛塔隔影路相望的是北宋宋微宗二年(1103年)所建四级稠禅师石塔。塔高3.5米,四方形,塔基每面有浮雕佛像五尊,中部有南向塔心室,内雕一佛四菩萨,塔顶雕一龙首(龙首今已无存),东侧刻“稠禅师塔”和建塔时间。(据《全北齐文*孝昭帝*为僧稠起塔诏》云:“故大禅师德业高迥……神游物外,可依中国之法,闇毗起塔,建千僧斋,赠物千件,标树芳迹,示诸后代。”弟子们分别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卫辉霖落山香泉寺和邺下龙山云门寺等处建立僧稠塔以作纪念。)

 出西寺山门,驻足绝壑崖畔,环顾群峰,烟云空翠,犹如置身仙境,令人尘念俱寂。转而向北,石径左侧山崖之上,凿有数十个宋代佛龛,仅一较大者有七尊道教浮雕造像。
      沿七十二阶青石,拾级而上,便至东寺明代石坊“南天门”。建于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的石坊,枕崖而立,面阔一间,高4米,斗拱式单脊挑檐顶,雕有脊兽,横额阴阳两面均镌刻楷书“淑海香天”四字,其下横梁上凸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坊柱刻楷书楹联“西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抱柱上刻“成仙长寿图”、“雉鸡牡丹图”、“丹凤朝阳图”、“万事吉祥图”,线条流畅,刀工细腻。
      过石坊,再登三十六级石阶,扑面为石砌照壁,中嵌宋代青石阴刻卧佛像(睡仙像)。佛像头西脚东,侧身而卧,身边横置竹杖。像宽1.5米,高0.7米,左右刻“岭风湾龙佛遗传经神弟子,崖云泉雨天留救世善菩提”一联。 
      转过照壁,复建的观世音殿巍峨雄伟,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这是国内外唯一的一座坐北朝南的观世音正殿。殿内佛像庄严,面目慈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殿前石桥下泉水淙淙,殿东即著名的华严洞,又称千佛洞。凿于北齐的华严洞,高3米,宽2.5米,深3米,坐东面西,依山凿成。洞前有拜殿三间,其窗下嵌清道光“霖落八景”诗刻碑。洞内正面雕佛主释迦牟尼像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披袈裟,右手置右膝,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腹前,双目微睁,面部一派庄严慈祥。伽叶、阿难二弟子侧身合十,恭侍左右。造像艺术精湛。像前是与之连为一体的石供案,案下正中有一直径约寸的石孔,雨季泉水不断涌出。南北两壁,各雕胁侍菩萨和二力士,其四周雕刻小佛龛255个,每龛雕一佛像,南壁71尊,北壁184尊。造像刀法娴熟,线条洗炼,规模虽小,保存完好,是研究北齐石刻造像少有的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华严洞南有摩崖石刻,“作隶书,刻华严部,特精致可观,字约万余”(元王惲《霖落山记》),惜今已多处剥落,“其残泐处有宋人题名”(魏青铓《汲县今志·名胜及古迹》)。

 

 华严洞北石龛有线刻麻姑像,题作“唐吴道子作,立石霖落山”。像高1.5米,宽0.7米,面部丰满,神态安祥,气韵潇洒,跣足立于浪花之上,衣带欲飘,势若踏浪而至。像北侧窝壁刻斗大楷书“香泉”二字,乃明潞王书。
      麻姑像前香泉之上,筑八角井一眼,泉水溢出,经观世音殿前,至西殿后乳崖半腹下泄,“作瀑布流”,形成香泉寺八景之一的“乳崖寒流”。
      观世音殿东北山崖之上有洗心洞,洞顶泉水四季常滴。据传,常在此沐浴可治麻疯病。
      香泉寺四周有舍身崖、滴乳崖、卧羊石、狮子岩、眺月台等自然景观。古代文人称香泉寺有八大景,即佛洞烟霞,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迭翠、乳崖寒流,香泉甘冽,炉山夕照。
      香泉寺自北齐登封少林寺第二任方丈稠禅师创建,一千多年来,作为最早的少林下院,随世事变迁,几度枯荣,特别是日军铁蹄践踏,十年动乱劫难,几成废墟。在党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实施落实的今天,千年古刹如旱禾逢雨露,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民间集资陆续修复了古佛殿、玉皇殿、奶奶殿、观音殿、龙王庙、琉璃八角井、洗心亭等重要建筑。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太公镇党委、政府对香泉寺的修复与保护十分重视,大规模的修复计划已经拟定。
      我们相信,香泉寺,这座中原佛教史上最早的少林下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梁东成 平常 来源:文化博览)

                                                                              

                                                                           中共卫辉市委统战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