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姓氏文化
林森: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发布时间:2017-7-17 11:01:01

 林森,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今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光绪三年(1877年)入教会办的培元学校读书,光绪七年进鹤岭英华书院,光绪九年考取台湾中西学堂电科,光绪十二年毕业后到台北电报局工作。光绪十七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婚后3天即赴台湾。光绪十九年郑氏病故,林森誓不再娶,无子嗣。
      光绪二十一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林森参加义军抗日,失败后返回福州,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光绪二十四年,他再度赴台湾,正式加入兴中会,并考取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通译。他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因日本当局侦捕,于翌年返回福州。
      光绪二十八年,他考入上海海关工作。次年春,与林述庆等发起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林森任会长。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林森率全体会员加入,并在福州设立分会,创办福州阅报社。
      宣统元年(1909年),林森由上海调往江西九江海关工作,他设立浔阳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还着手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进行联络新军的工作,为武装反清作准备。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武昌起义,林森与驻九江的新军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举行秘密谈判,劝其参加革命军,马氏见清廷大势已去,遂决定于九月初二(10月23日)夜10时鸣炮起义。九江兵不血刃,宣告光复,公推马毓宝为九江都督,林森为民政部长,通电全国。这时,清军反扑,汉口失守。林森亲率敢死队及粮、钱、枪枝弹药增援武昌,又回九江与吴铁城、李烈钧等革命党人策动长江海军舰队举义,继而主持军事会议,分兵增援武汉、安庆,派员驰赴镇江,支援新军第九镇第十八协营官林述庆起义。九月十七日(11月7日)镇江光复,进而攻取南京。在稳定辛亥革命大局中,林森功勋卓著,孙中山赞扬说:“武昌首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同年年底,他代表江西参加沪宁会议,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林森被选为议长,他亲自主持制订《临时约法》,极力拥护孙中山的各项主张。4月28、29日,林森以议长身份删除袁世凯有损国格的致词,并制止袁氏佩剑至参议院。不久,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林森辞去议长职务,回福建组织国民党福建支部。
      民国2年4月,林森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全院委员长。7月,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林森在北京召开两院部分同志秘密会议,决定一部分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其余在林森领导下继续留在国会进行反袁斗争。6月间,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袁暗杀。林森主持追悼会,并通过国会严令追查凶手。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东渡日本,袁被选为正式总统。11月,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随之停止活动,林森于12月赴日。(
来源:比干庙景区官方网站)

                                                               中共卫辉市委统战部  任新娟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