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魏孝文帝和吊比干文碑
发布时间:2013-8-8 16:52:04

河南省卫辉市比干庙中,最著名的碑刻是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因立于太和年间,亦称“太和碑”,为魏碑中的精品,素与龙门二十品齐名,此碑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它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北魏孝文帝元宏,两岁时母亲去世,五岁时,他父亲魏献文帝因体弱多病,就把皇位让给了他,由其祖母冯太后教养。

冯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在孝文帝十岁那年,毒死了魏献文帝,并嫁祸到小皇帝魏孝文帝身上,企图夺取他的皇位,面对朝中这样的横祸,智慧的孝文帝十分冷静,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集中在朝堂上,为弄清事实真相,首先让冯太后介绍经过。冯太后假装正经,捏造事实,泣不成声地诉说了小皇帝孝文帝命宫女在药汤里下毒,毒死老皇帝献文帝的经过。孝文帝立即把宫女宣上殿来。宫女说:“是冯太后指使,叫以孝文帝的名义送去的,我不知道药汤里有毒啊!”冯太后百般抵赖,不予承认。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官员意见分歧,议论纷纷,形成两大派,一派怀疑孝文帝,一派怀疑冯太后。这时孝文帝非常镇静地说:“列位臣下,如果此事是我指使宫女所为,必定有人知道,倘是太后所为,想必宫里还有人知道,你们当臣下的,常说要为国尽忠报效,如今国家出这么大的事,难道了解情况的人连句真活都不敢讲吗?历史上的比干,宁肯剖腹挖心,也要坚持正义,勇敢指出纣王的过失,所以才能被后人尊为披肝沥胆的亘古忠臣,受到历代人民的景仰。如果主子做了坏事,你们知情不报,害怕丢掉乌纱帽,这还算什么忠良,这叫助纣为虐,良心丧尽,要遗臭万年呀!”

  在孝文帝以比干为镜启发诱导下,有位冯太后身边的宫女勇敢地站出来讲了实话。她大胆地揭露了冯太后的罪恶阴谋。冯太后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罪行。

  这件事按国律应处冯太后极刑,可孝文帝,念其奶奶临朝教养之恩,对冯太后宽大为怀,祖孙并肩携手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警醒这件事,孝文帝于公元477年改国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取中原的文化,改革落后的制度。为此,他于公元493年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河南洛阳。第二年,他就乘南巡之际,专门来到卫辉吊唁比干。离比干庙有一里多路,他就停下车马,君臣徒步同行;离比干庙还有几十步,便嚎啕痛哭,众文武也都跟着泣不成声。他带着满朝文武大臣向比干举行了隆重的“太牢”祭祀礼,并对臣下说:比干忠心耿耿为了纣王的江山,却被暴君剖心处死,而夺取商朝江山的周武王,却为比干封了墓,平反昭雪,谥为忠臣,这是多么不寻常的一段历史啊!我要接受这个历史教训,决不做昏愦的殷纣王。希望众卿也要以国为重,做个敢谏的诤臣。我们君臣只要同心同德,治理国家,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接着挥笔写下了《吊比干文》。后来地方官员把他的祭文,让能工巧匠刻在石碑上,树在了比干庙的院内。碑文中说:“脱非武发,封墓谁因?呜呼介士,胡不我臣!”其大意是,如果不是周武王姬发灭纣成功,谁来为你封墓?可惜你这位忠贞之臣,要是为我做臣,该有多好啊!我多么希望身边有像比干这样的大忠臣啊!祭文共1800字,仿楚辞《离骚》体写成。

后来,孝文帝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人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改用了汉人的姓名。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实现了北魏的“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