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千古谋圣姜太公
发布时间:2013-8-8 16:42:41

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一个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姜子牙,他惩恶扬善,无所不能。在民间,老百姓则把他当成镇灾祛邪的保护神,建屋时在梁端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对联。这样一个神话传奇人物,生活中有无原型呢?有,他就是3000多年前出生在今卫辉市太公镇太公泉村的姜太公。

  据清乾隆年间《卫辉府志》记载:“太公吕尚,汲人,少穷困而智,老而屠牛朝歌,货于棘津,避纣于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迁于渭滨隐钓鱼。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阴。周初封国于齐,都营丘,葬于卫(今卫辉,周代属卫国)。”这段记载基本上说明了姜太公的生卒地址和事迹。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祖上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从封姓吕,又名吕尚。周文王渭水之滨遇到他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又号“太公望”。周武王对他特别尊崇:“师之,尚之,父之”,因而又有“师尚父”之称。周朝建立后被封为齐国国君,又有“齐太公”之谓。这众多名字中,以姜太公、姜子牙常用。

  姜太公自幼聪慧,但家境贫寒,待到成年,连个媳妇也娶不起,只好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最后又被赶了出来。为糊口,他当过兵,卖过饭,年纪很大了,还不得不起早贪黑到距离家乡60里外的朝歌(今安阳郊区小屯村一带)杀牛,然后运到棘津(今延津县东屯镇棘津铺一带)售卖。由于不满殷朝纣王的残暴统治,为躲避迫害,他还曾漂泊在东海海边一带。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非但没能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激起他对殷政权的反抗,丰富了他的知识,增长了他的才干。当时,与残暴腐朽的殷政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歧山(今陕西关中地区)兴起的西方小国周国。周国经三代国君的励精图治迅速强大,被殷纣王视作心腹大患。纣王将姬昌(周文王)诱至京都囚羑里(在今汤阴县),后文王设计逃脱,继续暗作灭商的准备。姜太公听说文王求贤若渴,认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和文王结合才能实现,于是不顾已60岁(有说80岁)的高龄,长途跋涉一千多里到了周国,在文王经常路过的渭水岸边佯装钓鱼,希望能与之结识。相传他钓鱼用直钓,别人笑他,他则说:“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钓的是侯。”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历。

  一天,文王打猎归来,在渭水边上发现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只见他银髯垂肩,静静地下钩,静静地观鱼浮,对经过的大队人马似乎视而不见。文王奇怪,上前与之攀谈,聊了几句,发现此人出语不凡,顿生敬意,就和他继续聊,越聊越投机。文王感到这就是自己日夜寻找的兴周灭商的人材,立刻请他上车一起回到宫中,拜为太师。姜太公从此如鱼得水,大展其才。史称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具体办法就是对殷商政权表面卑微恭顺,贡良马,献美女,使殷纣王放松戒备;对内则实行裕民政治,宽刑轻赋,重用人材,加紧发展经济和军事;对各诸侯国则以德招抚修好,广结反殷联盟。至文王末年,周已控制了殷王朝三分之二的天下。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谋计居多”。文王死后,姜太公又继续辅佐他的儿子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探得纣军主力东南远征,姜太公和周武王率领周军举着文王的灵牌从陕西出发,经孟津渡河直奔殷都朝歌,于1月20日在牧野(今新乡)展开决战。途中行至刑丘(今温县),大雨三日不止,武王疑虑,认为是商朝气数未尽,上天示阻。可姜太公却不以为然,他鼓励武王:“这是上天洗兵,有意考验我们。”决战前夕占卜时,一连三次结果都是“大凶”,姜太公就让占卜了五次,企图通过增加次数获得出现“吉”的机率。谁知每次结果都是“大凶”,加上纣军多于周军数倍(纣军一说为l7万,一说是70万),装备又精良,武王又有些动摇,连一向雄材大略的周公旦这时也胆怯了,主张退兵。可姜太公却格外坚定。牧野是他的家乡,他熟知地理,也十分了解纣王和纣军的情况。他折断蓍草,踩碎龟田(蓍草、龟甲均为占卜器物),慷慨激昂地说:“现在的纣王剖杀比干,囚禁箕子,依靠飞廉执政,天意人心已经丧尽,讨伐他有什么不可?枯草朽骨怎么知道这些,又岂能判断吉凶祸福?”说完就擂起大鼓,率领军士们渡过黄河。在牧野战场上他指挥军队往来冲杀,就像雄鹰一样矫健勇猛,周军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一举打败纣军。

  牧野一战,纣王兵败自焚而死,殷商灭亡。周朝建立以后,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君。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得到开发并日渐强盛,其后代按照他的理念治国,春秋时位列五霸,至战国时,仍居七雄。姜太公兴周灭商,其丰功伟绩奠定了他古代军事家、政治家的地位。他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相传他著有《六韬》、《三略》,也有说以上著作不是姜太公亲著,只是他的言论追记,就像《论语》之于孔子。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姜太公思想的结晶,是后世兵家、法家、儒家、道家思想的源头。如他说用兵之道“以上智为间”,司马迁指出“后世言兵及周之阴权皆言太公为本谋”;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尊贤而尚功”,要“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无功,刑罚不施无罪”;他也十分重视德化的作用,说“仁之所至,天下归之”,“德之所至,天下归之”,“义之所至,天下赴之”;他曾隐海滨,渭水垂钓待文王,认为“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故夫道者万世之宝也”,又表现了他的道家思想和遗风。

    老而益奋的姜太公据传活了139岁,由于他智谋过人,有“谋圣”之称。如今,这位智慧的老人静卧于卫辉县城西北30公里的太公泉山上,墓前有1682年清代卫辉知府加伍所立的墓碑,上书“周太公茔葬处”,周围有太公台、太公泉、太公庙、太公钓鱼处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