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卫辉九峰禅寺与顺治生死之谜
发布时间:2013-8-8 11:00:50
九峰禅寺位于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余脉九峰山“卫辉府淇县(九峰山清代归属淇县),旧有古寺,累朝敕建。潭名绿水,迥翔听法之龙山,号九峰”(《古轩辕墓》碑)。其地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九峰山犹如九条巨龙,把九峰禅寺团绕起来。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代后期废弃(现禅寺遗址内发现有明成化年间“本寺宗派”的碑刻,可知该寺在明代中期,香火还是比较旺盛的)。到清代康乾时期又一度中兴,但不久就又衰败下去。而它的中兴与一心想遁入空门的清代顺治皇帝及其国师玉林通绣似乎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九峰禅寺“中兴开山祖”灯觉禅师,俗姓杨,名见白。康熙三十三年在九峰禅寺坐化仙逝,其石塔(墓)的石函上刻记了灯觉禅师的事迹(现石塔已毁,石函被山民垒砌在梯田的岸上)。石函为方形,边长75厘米,顶盖石刻“中兴开山坐化见白灯公觉灵位”,由两个手持禅杖、手托盆钵的小和尚看护,周围刻松,竹、梅、鹤、鹿、虎、猿等图案,雕刻生动细腻,把佛教与世俗有机结合起来。四周四块青石皆刻记文字。第一块:上刻灯觉禅师的徒子、徒孙给他写的法语。第二块:记载了灯觉禅师与朗月和尚一道前往浙江天目山玉林通绣禅师处参禅修行“尝闻报恩天目山玉林和尚,是先帝顺治礼为国师。随往亲近,入住 禅林,苦行参禅。”康熙六年,灯觉从天目山回来,开始募捐恢复九峰禅寺。第三块:记载灯觉禅师虔诚拜佛,感动龙王亲来送水,使干潭(现绿水潭)绿水满池。又驯化野兽“……顺治中年入此山中,山中无水。寺左有干潭一口无水,白(灯觉)昼夜礼拜求水,一日忽观空中雾气腾腾,天地相连,听雷声□□,视龙现身来,日径行至干潭处,见绿水满池,偶有□山相连。施主来看,绿水满池,众看□杨老师有道,龙王送水,此山兴也。后猿猴学礼,猛虎站岗……”。第四块:上刻“九峰围绕古刹一座,绿水澄清慧命快活来……”等铭文。
在灯觉禅师的石函上,提到了顺治皇帝和玉林通绣禅师,特别是“……(前面数字因字口漫漶不清,无法辨认)顺治中年入此山中”一句,读来让人颇有意味。顺治皇帝死时,年仅24岁,称其中年,似有不妥,一定有其隐喻。从灯觉禅师的石函上不难看出,灯觉禅师对于顺治帝剃度,拜玉林通绣为师的事是非常清楚的,灯觉禅师又在天目山师从通绣学禅,关系甚密,而主持顺治帝活化仪式的又是通绣的弟子行森和尚,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灯觉禅师从天目山回九禅寺时,很可能从通绣禅师或行森和尚处得到顺治帝的一些遗物(甚或骨灰),并带回九峰禅寺。石函上清楚地记载了灯觉禅师从通绣禅师在天目山学禅回来,是在康熙六年。回来后,才开始恢复九峰禅寺,这样,顺治帝死时24岁,再加上六年,已满30岁,按照儒家鼻祖孔子所说“三十而立”,顺治帝正是中年。“顺治中年入此山中”就得到合理的解释。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顺治帝受儒家熏陶颇深,他曾在顺治十二年(1655)上谕“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儒术,以升天平”(《清史稿》)。从顺治十四年(1657)起,他对佛教中的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连年的天灾人祸和官吏腐败,深感自责。其在顺治十七年(1660)下诏“朕续承祖宗鸿绪,竟竟图治,十有七年,乃民生犹未尽遂,贪吏犹未尽除,……反复思维,朕实不德”(《清史稿》)。可见,他对政治统治丧失了信心。因此,顺治帝同禅宗大师玉林通绣、木陈道很是投缘,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他在同木陈道禅师探讨人生的一次谈话中就颇具禅机,他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的,朕于财宝固在不易中,即觉妻孥亦风云聚散,没甚关情。”(木陈道《北游集》看得出,顺治帝已经处于浙悟之中……。顺治十七年八月皇贵妃董鄂氏病逝,愈发坚定了顺治的出家之念。是年,顺治建坛选僧受菩萨戒之时,特拜玉林通绣为师,并以“行痴”为法号,封玉林通绣为“大觉普济禅师,受赐紫衣”。在董鄂皇后的葬礼结束后,顺治又让玉林通绣的弟子行森和尚为自己剃度,以表示弃天下如敝履的决心。由于玉林通绣的阻止,顺治虽剃了头,但出家未果。顺治十八年(1661),他安排太监吴良辅作为皇帝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并亲自参加吴良辅的剃度仪式。不久,顺治病逝,遵其意言,遗体由行森和尚在景山火化,其生前御用物品全部焚烧,骨灰葬在清东陵(遵化马兰峪)。
作为顺治帝遗物或骨灰葬在九峰山的另一个依据,就是距灯觉禅师石塔不远的“古轩辕墓”,石碑(乾隆元年立石)。 这块碑碑首题“古轩辕墓”四字,而内容却是九峰禅寺僧人福慧到江苏募化“有僧福慧,立志誓愿捐躯,来苏叩化”以及一些人名和捐银和数额,与碑首题字风马牛不相及。但这块碑上却记载了几个重要的人物,即“江苏布政司钦取特受武英殿大学士鄂尔泰,振海大将军何典祖,苏州巡抚部吴学礼,苏州织造府季虚”等,最知名的当属鄂尔泰,鄂尔泰,字毅庵,赐号襄勤。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历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拜保和殿大学士(碑误为武英殿),官至军机大臣,谥文端,配享太庙。鄂尔泰雍正元年至二年任江苏布政使(碑“布政司”司字为误刻)。作为三朝元老的鄂尔泰,对顺治剃度、一心向佛的事是很清楚的。因此,当九峰禅寺的福慧和尚到江苏募化时,告诉鄂尔泰灯觉禅师与通绣禅师的关系,并暗喻顺治帝有遗物(或骨灰)在九峰山时,鄂尔泰才支持并动员下属捐助(碑上未记鄂尔泰捐银数额)。碑首“古轩辕墓”也是暗喻。轩辕,即皇帝,为炎黄子孙的始祖,也即天下第一人之意。因此,碑首“古轩辕墓”四字,则是暗指此处为顺治帝的“衣冠冢”(甚或骨灰)。
纵观九峰禅寺的历史,兴盛颓废,几起几落,扑朔迷离。虽然在康、雍、乾三朝中兴复苏,然而,或许正因为有顺治皇帝的这层关系,加之九峰禅寺僧人的张扬,为清朝统治者所禁忌。所以,在清中期以后,九峰禅寺又迅速衰败,再度成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