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姓氏文化
姜太公墓春秋
发布时间:2013-12-4 11:52:31
姜太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村西南一公里处。据《河南通志》记载:“吕尚墓府(卫辉府今卫辉市)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里也讲出了太公墓的具体方位,述日:“去汲县城三十里,崇岗峻岩,林木丛茂,有泉瀹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土人即其地建庙以祀也。“头枕凤凰丘,脚蹬钓鱼沟”。太公墓西依太行余脉凤凰山,东临太公河。高大的墓前牌坊在二公里开外就能映入眼帘,牌坊为仿汉建筑式样,由李云和设计,混凝土结构,单脊灰瓦串沟。牌坊由无锡市洛社镇大德志士陶珍女士和丈夫张国建先生携子女捐资兴建。牌坊高6•9米,宽9.9米。横额刻着:“高山景行”,阴面刻着:“震古烁今”八个大字,为卫辉市原书协主席耿汉夫题写。牌坊前后共有八福石刻汉画,由李志清编绘,平津天镌刻。这八幅汉画分别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刑天断首》、《大禹治水》、《神农尝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过牌坊西行260米便是姜太公墓。墓前矗立着一通高2.2米,高0.72米的“姜太公吕尚之墓”碑。碑阴镌刻着姜太公史略。曰:“商庆丁帝八年(公元前一一六O年)八月初三生于汲之姜塬(今太公泉镇),本姓姜,从伯夷封吕,正号吕尚,字子牙。坎坷至老,精韬略数,钓于渭滨,谋救姬昌,八十为文王师,号太公望。武王拜尊师尚父,灭商纣,建西周,封齐为第一代齐国君侯,成王命息管、蔡之乱。授太公有征伐诸侯之权。君传位子吕仅,终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一一二一年),高寿一百三十九岁。战国时传《六韬》、《三略》为太公口授,遂称太公兵法。齐、吕、姜传二十世二十九君,凡七百年。太公裔分吕、齐、丘、崔、卢、高、丁、尚、柴、骆、易、年、贺(庆)、柯、桓、历、魏、章、浦等。由氏改姓,实源出齐。太公渭水钓璜功勋著,营丘建业世泽长。雄风万古矣。吕尚第一百代孙吕梁撰书” 墓碑下端是姜太公吕尚墓志铭,也为吕梁先生撰写:
远来瞻祖德,卫辉太公泉。
先茔三千载,毁修感后贤。
公生古汲州,殷商有姜塬。
庚丁八年诞,八月初三产。
少壮多侠义,除妖拯危难。
弃官隐故里,垂钓云水间。
坎坷出智叟,棘津莫等闲。
羑里救明主,西伯得安还。
七二临渭璜,十年钓月郎。
渭水访贤日,军师佐文王。
人心归西周,纣辛自焚亡。
武王师尚父,六韬开国疆。
遗嘱葬家山,青冢对溪流。
裔分四十氏,子孙遍九州。
齐君二十九,七百四十秋。
上国衣冠仪,太公家教优。
孝悌为富民,万古思根由。
贤裔枝叶繁,文韬武略优。
既无外星人,神仙是人谋。
精气神旺足,高寿一三九。
封神榜传奇,太公显神威。
祖德永弘扬,华夏必振兴。
上述两碑为太公后裔崔玉录先生与姜太公理事会合立。
紧傍姜太公墓的石碑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仲春,卫辉知府杨茂祖立的“用姜太公茔葬处”碑,文革期间被砸成两截,后被当地人修补重立。这通碑的后面就是太 公墓,占地200平方米,冢高5米。1995年冬,太公后裔崔玉录先生解囊加封了墓冢。1998年孟夏,姜太公理事会在太公墓周围载了数十棵柏树,均已成活,后遭畜害,仅存数 棵。
姜太公墓历来都倍受太公故里乡彦的呵护。据太公泉村的李生堂生前讲,解放前兵荒马乱时,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守墓,保护有加。
至今在太公故里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太公墓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姓嵇的农民在太公墓旁边放牛,一头又大又胖的老黄犍吃饱以后,便在太公墓前的石碑上蹭起痒来。由于用力过猛,竟把石碑撞翻了。
说来也真奇怪,从石碑里面露出一块小石碑,石碑上镌刻着“牛家撞到嵇家扶”七个大字。姓嵇的农民低头一看,心里明白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姜子牙真是神机妙算呀,几千年前就知道以后要发生的事,该我姓嵇的扶呀。”于是他回到村里叫来几个年轻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碑重新立好。
姜太公死后葬于何地,真冢在哪,至今还是个谜。多年来,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
一、山东临淄说。《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引《礼记》曰:“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后汉书•郡国志》在临淄条引《皇览》说:“吕尚冢在临淄城南去县十里。”据考察,所谓的“吕尚冢”即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故都城南7.5公里永流乡张家庄南,当地人们谓之为“衣冠冢”。《齐记补遗》载:“太公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临淄县志》记载的更具体:“太公衣冠冢在城南山王庄北。”今属永流乡胀家庄的土地,这就是《皇览》中所说的“吕尚冢”。
二、陕西咸阳说。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姜太公墓在陕西成阳县东北十里。”清朝学者毕沅写的《关中胜迹图表•卷四古迹》里说:“太公墓,在文王陵东(成阳)o”据考察,仅有记载,未有实物。偌大一个成阳地域,实难找到太公墓的一点蛛丝马迹。且又记载的十分笼统。
三、河南卫辉说。此说史书记载的较多又十分具体,且还有实物。除《河南通志》和《金石萃编》的记载外,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汲县志》载曰:“周姜太公墓在城西北地名太公泉上,因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晋卢无忌碑存。”现存的“修太公庙碑”上刻有“因墓建庙”的字样。据有关资料记载,卫辉太公故里的寻根祭祖活动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汉的太公裔孙汲县县令崔瑗,西晋的太公裔孙汲县县令卢无忌和北魏时期的汲郡太守太公裔孙穆子容等太公裔孙,都曾到太公故里太公墓前祭拜太公,并且修祠、建庙,弘扬太公文化。北宋宋哲宗时,当朝宰相姜太公的64代孙吕大防也曾来太公故里寻根祭祖。《大宋卫州新乡县穆村重修太公庙碑》里是这样说的:“州之西有公之泉,揭石以纪其谱谍,文古书隶,断缺不完,而尚可考,由是知公其卫人与欤!比年大丞相汲国公(即吕大防,笔者注)因祀曾祖茔域,亲谐祠下,称四十七代孙(世系有误,笔者注),庙去先茔,逾淇水(今太公河,笔者注)东西正相对……”
据《中华吕姓》载曰:“当代太公后裔,台湾学者姜竹及研究学者吕连起(浙江人)吕居清(浙江人)吕龙德(浙江人),洛阳人吕明月、吕俊海。登封人吕林,本书编委会主任吕南明(广东人),编者吕心惠分别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并至太公墓前虔诚祭拜。
2008年1 1月5日,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世界邱(丘)氏宗亲会一行千余人到太公故里的太公墓祭祖。这么多人的祭奠仪式,在建国后还属首次。201 1年9月18日,韩国晋州姜氏中央宗会一行75人,在姜太公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
学者吕梁(原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到太公泉考察后,撰文《吕尚新考》,文里说:“我是吕尚第一百代孙……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吕尚籍贯是河南卫辉市太公泉无疑。自1995年以来,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三太公华诞,太公故里都要举行姜太公祭奠。《姜太公祭奠》已列入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分别是李志清、李迎发和孔令奎。
卫辉太公泉之太公墓得到海内外太公裔孙的认可,他们纷至沓来,祭祀太公始祖。由此看来,姜太公墓在河南卫辉太公泉无可置疑。(李志清)